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8-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6页 |
2.1 项目管理理论概述 | 第22-25页 |
2.1.1 项目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 第22-23页 |
2.1.2 景观公园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内容 | 第23-25页 |
2.1.3 项目管理的应用 | 第25页 |
2.2 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 第25-30页 |
2.2.1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 第25-26页 |
2.2.2 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 | 第26-30页 |
2.3 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 | 第30-31页 |
2.3.1 工程质量概述 | 第30页 |
2.3.2 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 | 第30-31页 |
2.4 景观公园绿化项目建设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及任务 | 第31页 |
2.4.1 景观公园绿化项目建设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 第31页 |
2.4.2 景观公园绿化项目建设质量管理任务 | 第31页 |
2.5 景观公园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特点及要素 | 第31-36页 |
2.5.1 景观公园绿化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 | 第31-33页 |
2.5.2 景观公园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的要素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临潼区陇海铁路公园项目建设质量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36-50页 |
3.1 项目基本情况 | 第36-39页 |
3.1.1 项目简介与选址 | 第36-37页 |
3.1.2 项目建设内容 | 第37-39页 |
3.1.3 项目建设特点与条件 | 第39页 |
3.2 临潼区陇海铁路公园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 第39-44页 |
3.2.1 质量管理目标 | 第39-40页 |
3.2.2 质量管理机构及人员职责 | 第40-41页 |
3.2.3 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 第41-44页 |
3.3 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4-50页 |
3.3.1 质量管理制度与体系不完善 | 第44-46页 |
3.3.2 项目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第46-47页 |
3.3.3 项目质量监管力度不够 | 第47-50页 |
第四章 临潼区陇海铁路公园项目建设质量管理方案 | 第50-62页 |
4.1 指导原则 | 第50-51页 |
4.2 质量管理的组织保证体系 | 第51-54页 |
4.2.1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流程 | 第51-52页 |
4.2.2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的各种相关制度 | 第52-53页 |
4.2.3 强化质量管理的思想意识 | 第53-54页 |
4.2.4 不断深化全面质量管理 | 第54页 |
4.3 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案 | 第54-59页 |
4.3.1 提升公园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54-55页 |
4.3.2 执行公园项目标准规范 | 第55-56页 |
4.3.3 执行施工质量“三检”,严把“五关” | 第56-57页 |
4.3.4 坚持技术交底 | 第57-58页 |
4.3.5 制定专项保护养护方案 | 第58页 |
4.3.6 加强质量信息流通 | 第58-59页 |
4.4 质量管理的检验措施 | 第59-60页 |
4.4.1 进货检验与试验 | 第59页 |
4.4.2 过程检验与试验 | 第59页 |
4.4.3 加强材料试验工作 | 第59-60页 |
4.5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 第60-62页 |
4.5.1 隐蔽验收的质量控制 | 第60-61页 |
4.5.2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 第61页 |
4.5.3 养护期及保修期的质量控制措施 | 第61-62页 |
第五章 陇海铁路公园项目建设质量管理方案的实施保障 | 第62-72页 |
5.1 巩固质量教育思想保障 | 第62-63页 |
5.2 做好项目建设材料设备保障 | 第63-64页 |
5.3 增强质量管理从业人员能力保障 | 第64-66页 |
5.4 落实项目建设专项工程质量保障 | 第66-67页 |
5.5 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管控全面保障 | 第67-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