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4页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一)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 | 第14-16页 |
(二)关于村镇银行的研究 | 第16-19页 |
(三)关于我国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研究 | 第19-20页 |
(四)关于我国民族地区村镇银行的研究 | 第20-21页 |
(五)文献评述 | 第21-22页 |
四、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五、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第25-26页 |
(一)创新点 | 第2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26-33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6-29页 |
(一)民族地区 | 第26页 |
(二)农村金融服务 | 第26-27页 |
(三)村镇银行 | 第27-29页 |
二、基础理论 | 第29-33页 |
(一)金融抑制理论 | 第29-30页 |
(二)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第30-31页 |
(三)农村金融市场论 | 第31页 |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我国民族地区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 第33-52页 |
一、民族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总体情况 | 第33-41页 |
(一)民族地区村镇银行机构情况 | 第33-39页 |
(二)民族地区村镇银行服务情况 | 第39-41页 |
二、恩施州农村金融及村镇银行发展的具体情况 | 第41-52页 |
(一)恩施州农村金融发展情况 | 第42-46页 |
(二)恩施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 第46-47页 |
(三)恩施州村镇银行服务状况 | 第47-52页 |
第四章 恩施州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绩效评价 | 第52-67页 |
一、恩施兴福村镇银行服务项目评价 | 第52-58页 |
(一)存款业务 | 第52-54页 |
(二)贷款业务 | 第54-55页 |
(三)票据业务 | 第55页 |
(四)同业往来业务 | 第55-56页 |
(五)汇兑业务 | 第56页 |
(六)银行卡业务 | 第56-57页 |
(七)电子银行业务 | 第57-58页 |
二、恩施兴福村镇银行项目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 第58-59页 |
三、恩施兴福村镇银行自身经营绩效 | 第59-60页 |
(一)实证检验 | 第59-60页 |
(二)结果解释 | 第60页 |
四、恩施兴福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案例 | 第60-67页 |
(一)“美丽乡村贷”案例 | 第60-61页 |
(二)“旅宿贷”案例 | 第61页 |
(三)扶贫类贷款案例 | 第61-62页 |
(四)烟叶兴农贷案例 | 第62-64页 |
(五)“小本生意贷”案例 | 第64-65页 |
(六)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服务站案例 | 第65页 |
(七)案例总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民族地区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的问题及对策 | 第67-76页 |
一、面临问题 | 第67-71页 |
(一)全国民族地区村镇银行设立分布少 | 第67-68页 |
(二)资金供给困难,经营实力弱 | 第68页 |
(三)自身服务手段及能力落后 | 第68-69页 |
(四)政府扶持力度不强 | 第69页 |
(五)内控制度不健全 | 第69-70页 |
(六)员工素质整体素质不高 | 第70-71页 |
(七)缺乏良好的品牌形象 | 第71页 |
二、解决对策 | 第71-76页 |
(一)增加民族地区村镇银行网点的设立数量 | 第71页 |
(二)综合各方实力增加资金供给 | 第71-72页 |
(三)创新服务项目 | 第72-73页 |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第73页 |
(五)建立健全村镇银行内控制度 | 第73-74页 |
(六)加强员工培训与激励 | 第74页 |
(七)塑造与提升民族地区村镇银行的品牌形象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后记 | 第82-84页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