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大孔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基础研究

中文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6页
前言第17-32页
    参考文献第25-32页
第一章 载体的制备与表征第32-47页
    1 试剂与仪器第32-33页
        1.1 试剂第32页
        1.2 仪器第32-33页
    2 方法第33-36页
        2.1 载体的制备第33-34页
        2.2 载体的表征第34页
            2.2.1 扫描电镜(SEM)观察第34页
            2.2.2 透射电镜(TEM)观察第34页
            2.2.3 比表面积及孔体积测试第34页
        2.3 二氧化硅载体(S1)、碳载体(C1)的胃肠刺激性评价第34页
        2.4 载体细胞毒性评价第34-36页
            2.4.1 溶液的配置第34-35页
            2.4.2 Caco-2细胞培养第35-36页
            2.4.3 四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第3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3.1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第36-39页
            3.1.1 载体(S1)的形貌第36-37页
            3.1.2 载体(S2)的形貌第37页
            3.1.3 载体(SBA-15)的形貌第37-38页
            3.1.4 载体(C1)的形貌第38-39页
        3.2 氮吸附第39-41页
            3.2.1 回执环结构分析第39-40页
            3.2.2 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及形成机理分析第40-41页
        3.3 胃肠刺激性评价第41-42页
        3.4 细胞毒性评价第42-44页
    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第二章 载抗原体系的制备与体外释放行为评价第47-68页
    1 试剂与仪器第47-48页
    2 方法第48-56页
        2.1 二喹啉甲酸(BCA)法体外测定蛋白浓度方法的建立第48-50页
            2.1.1 测定波长的选择第48页
            2.1.2 BCA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SA)蛋白浓度第48-49页
            2.1.3 精密度、准确度第49-50页
        2.2 载抗原体系的制备与SEM和氮吸附观测第50页
            2.2.1 载抗原方法的选择第50页
                2.2.1.1 吸附法载抗原第50页
                2.2.1.2 反复冻融法载抗原第50页
            2.2.2 载抗原体系的形貌观察及结构参数测定第50页
                2.2.2.1 扫描电镜(SEM)观察第50页
                2.2.2.2 比表面积及孔体积测试第50页
        2.3 体外释放实验方法的建立第50-53页
            2.3.1 释放介质中测定波长的建立第50-52页
            2.3.2 释放介质中BSA标准曲线的制备第52-53页
                2.3.2.1 pH 1.2盐酸溶液中BSA标准曲线的制备第52页
                2.3.2.2 pH 6.8磷酸盐缓冲溶液中BSA标准曲线的制第52-53页
            2.3.3 抗原体外释放测定方法第53页
        2.4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53-56页
        2.5 载体胃肠稳定性评价第5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6-65页
        3.1 载抗原体系的形貌观察及结构参数测定第56-59页
            3.1.1 载抗原体系的形貌结构第56-57页
            3.1.2 载抗原体系的比表面积及比孔容第57-59页
        3.2 载药方法对抗原吸附量的比较第59-62页
            3.2.1 吸附法载药量测定第59-60页
            3.2.2 反复冻融法载药量测定第60页
            3.2.3 载药条件的优化第60-62页
                3.2.3.1 优化抗原与载体载药比例第60-61页
                3.2.3.2 优化吸附时间第61-62页
        3.3 载抗原体系的体外释放实验结果第62-63页
        3.4 SDS-PAGE考察BSA完整性第63-64页
        3.5 载体胃肠稳定性评价第64-65页
    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第三章 载抗原体系口服接种BALB/c小鼠免疫学实验研究第68-87页
    1 试剂与仪器第68页
    2 方法第68-73页
        2.1 免疫分组第68页
        2.2 免疫方案第68-69页
        2.3 样品采集第69页
            2.3.1 血清样品采集第69页
            2.3.2 唾液样品采集第69页
            2.3.3 肠洗液样品采集第69页
        2.4 ELISA实验条件的选择第69-72页
            2.4.1 ELISA实验试剂配制第69-70页
            2.4.2 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山羊抗小鼠IgG稀释度的优化第70页
            2.4.3 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山羊抗小鼠IgG1和IgG2a稀释度的优化第70-71页
            2.4.4 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山羊抗小鼠IgA稀释度的优化第71页
            2.4.5 BSA包被浓度的优化第71-72页
        2.5 ELISA实验测定免疫后小鼠体内抗体第72-73页
            2.5.1 免疫小鼠血液中IgG滴度测定第72-73页
            2.5.2 免疫小鼠唾液、肠液IgA滴度测定第73页
            2.5.3 免疫小鼠IgG1、IgG2a测定第73页
    3 结果与讨论第73-84页
        3.1 ELISA实验条件的优化第73-78页
            3.1.1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小鼠IgG稀释度的优化第73-74页
            3.1.2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小鼠IgG1和IgG2a稀释度的优第74-76页
            3.1.3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小鼠IgA稀释度的优化第76-77页
            3.1.4 BSA浓度的优化第77-78页
        3.2 小鼠免疫后抗体滴度检测第78-84页
            3.2.1 小鼠血清IgG滴度检测第78-81页
            3.2.2 小鼠肠液及唾液IgA滴度检测第81-83页
            3.2.3 免疫小鼠血液样品IgG1、IgG2a滴度测定第83-84页
    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全文结论第87-88页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第88-89页
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9-90页
附录2: 肝性脑病伴肝硬化腹水患者病历分析第90-99页
附录3: 心脏舒张功能衰竭患者病例分析第99-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附件第107-122页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潜在药用辅料离子交换纤维的性质及载药机制研究
下一篇:水溶性壳聚糖表面修饰纳米脂质载体眼用制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