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7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功能DNA | 第8-9页 |
1.2.1 核酸适配体 | 第8-9页 |
1.2.2 脱氧核酶 | 第9页 |
1.3 功能DNA和纳米材料的组装 | 第9-16页 |
1.3.1 金纳米材料 | 第10-12页 |
1.3.2 碳纳米材料 | 第12-13页 |
1.3.3 磁性纳米材料 | 第13页 |
1.3.4 功能DNA自组装的纳米材料 | 第13-14页 |
1.3.5 上转换纳米材料 | 第14-16页 |
1.4 功能DNA组装的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6-25页 |
1.4.1 功能DNA组装的金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7-19页 |
1.4.2 功能DNA组装的碳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3 功能DNA组装的碳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20-22页 |
1.4.4 功能DNA自组装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22-24页 |
1.4.5 功能DNA组装的UCNPs的应用 | 第24-25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使用DNA四面体纳米结构对上转换纳米粒子进行相转换和表面功能修饰 | 第27-41页 |
2.1 引言 | 第27-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3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2.2.3 DNA序列 | 第30-31页 |
2.2.4 适配体修饰的DNA四面体纳米结构(Apt-tet)的制备 | 第31页 |
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 | 第31-32页 |
2.2.6 合成M(CF_3COO)_2:Y~(3+)/Yb~(3+)/Er~(3+) UCNPs | 第32页 |
2.2.7 合成DNA四面体功能化的UCNPs | 第32-33页 |
2.2.8 靶向癌细胞成像 | 第33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2.3.1 DNA四面体结构验证 | 第33-34页 |
2.3.2 UCNPs的结构表征 | 第34-35页 |
2.3.3 UCNPs相转换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 | 第35页 |
2.3.4 UCNPs转相前后的分散性 | 第35-36页 |
2.3.5 Apt-tet-UCNPs的发光性质 | 第36-37页 |
2.3.6 Apt-tet-UCNPs的稳定性 | 第37-38页 |
2.3.7 Apt-tet-UCNPs的细胞成像实验 | 第38-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可降解的PMA纳米囊泡用于活细胞中ATP的生物传感 | 第41-55页 |
3.1 引言 | 第41-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6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3-44页 |
3.2.3 DNA序列 | 第44-45页 |
3.2.4 氨基功能化SiO_2粒子(SiO_2-NH_2)的制备 | 第45页 |
3.2.5 适配体修饰的SiO_2-NH_2(SiO_2-NH_2-Apt)的制备 | 第45页 |
3.2.6 巯基化的聚甲基丙烯酸(PMA-SH)的合成 | 第45-46页 |
3.2.7 PMA/PVP的层层自组装 | 第46页 |
3.2.8 ATP核酸适配体PMA(ATP-Apt-PMA)纳米囊泡的制备 | 第46页 |
3.2.9 体外荧光检测 | 第46页 |
3.2.10 ATP成像 | 第46页 |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6-53页 |
3.3.1 SiO_2粒子的结构表征 | 第46-48页 |
3.3.2 聚合物组装后SiO_2粒子的结构表征 | 第48-49页 |
3.3.3 ATP-Apt-PMA纳米囊泡的结构表征 | 第49-50页 |
3.3.4 ATP-Atp-PMA纳米囊泡的稳定性 | 第50-51页 |
3.3.5 ATP-Apt-PMA纳米囊泡对ATP的荧光响应 | 第51-52页 |
3.3.6 ATP-Apt-PMA纳米囊泡的细胞成像 | 第52-53页 |
3.4 小结 | 第53-5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