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大豆病虫害论文

与大豆花叶病毒P3蛋白互作的6个寄主因子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表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6页
    1.1 大豆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第16-17页
        1.1.1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的植株表观特征第16页
        1.1.2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对大豆的影响第16-17页
        1.1.3 大豆花叶病毒的特征与传播第17页
    1.2 马铃薯Y病毒属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功能研究第17-20页
        1.2.1 potyvirus基因组结构第17-18页
        1.2.2 potyvirus编码蛋白的功能第18页
        1.2.3 P3蛋白的定位、功能及宿主的互作研究第18-20页
    1.3 病毒与寄主在蛋白水平上的互作研究第20-21页
        1.3.1 病毒HC-Pro蛋白与寄主蛋白的互作研究第21页
        1.3.2 病毒VPg蛋白与寄主蛋白的互作研究第21页
        1.3.3 病毒CP蛋白与寄主蛋白的互作研究第21页
    1.4 蛋白与蛋白互作研究方法概述第21-23页
        1.4.1 酵母双杂交系统第22页
        1.4.2 蛋白亚细胞定位第22-23页
        1.4.3 双分子荧光互补第23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1.6 研究方案和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6个候选大豆基因的克隆及其与SMV P3间的蛋白互作验证第26-48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8-38页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28页
        2.1.2 试验方法第28-3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8-46页
        2.2.1 RNA检测结果第38页
        2.2.2 GmTIM、GmHR、GmADF2、GmRFNLB2、GmeEF1A和GmSEC基因的克隆第38-39页
        2.2.3 Western blotting结果与分析第39-41页
        2.2.4 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1-43页
        2.2.5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3-44页
        2.2.6 亚细胞定位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4-46页
    2.3 讨论第46-48页
第三章 SMV胁迫下大豆基因的表达动态分析第48-56页
    3.1 试验材料第50页
        3.1.1 植物及病毒材料第50页
        3.1.2 试剂第50页
        3.1.3 主要仪器设备第50页
    3.2 试验方法第50-52页
        3.2.1 用于荧光定量PCR的试验材料的处理第50页
        3.2.2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第50页
        3.2.3 荧光定量特异性引物的设计第50-51页
        3.2.4 荧光定量PCR过程第51-5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3.4 讨论第54-56页
第四章 6个大豆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6-74页
    4.1 GmTIM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8-60页
        4.1.1 GmTIM同源性搜索第58页
        4.1.2 GmTIM结构域预测第58-59页
        4.1.3 GmTM与其他作物TIM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第59页
        4.1.4 GmTIM与其他作物TIM系统进化树分析第59-60页
    4.2 GmHR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0-62页
        4.2.1 GmHR同源性搜索第60页
        4.2.2 GmHR结构域预测第60-61页
        4.2.3 GmHR与其他作物HR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第61-62页
        4.2.4 GmHR与其他作物HR系统进化树分析第62页
    4.3 GmADF2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2-64页
        4.3.1 GmADF2同源性搜索第62-63页
        4.3.2 GmADF2结构域预测第63页
        4.3.3 GmADF2与其他作物ADF2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第63-64页
        4.3.4 GmADF2与其他作物ADF2系统进化树分析第64页
    4.4 GmRTNLB2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4-67页
        4.4.1 GmRTNLB2同源性搜索第64-65页
        4.4.2 GmRTNLB2结构域预测第65页
        4.4.3 GmRTNLB2与其他作物RTNLB2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第65-66页
        4.4.4 GmRTNLB2与其他作物RTNLB2系统进化树分析第66-67页
    4.5 GmeEF1A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7-69页
        4.5.1 GmeEF1A同源性搜索第67页
        4.5.2 GmeEF1A结构域预测第67页
        4.5.3 GmeEF1A与其他作物eEF1A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第67-68页
        4.5.4 GmeEF1A与其他作物eEF1A系统进化树分析第68-69页
    4.6 GmSEC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9-71页
        4.6.1 GmSEC同源性搜索第69页
        4.6.2 GmSEC蛋白结构域预测第69-70页
        4.6.3 GmSEC与其他作物SEC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第70-71页
        4.6.4 GmSEC与其他作物SEC系统进化树分析第71页
    4.7 讨论第71-74页
全文讨论第74-76页
全文总结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6页
附录第86-90页
创新性第90-92页
致谢第92-94页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蔗转录激活因子ScCBF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下一篇:甘蔗黄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不同基因型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子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