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绪论 | 第16-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2-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理论与政策 | 第24-32页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页 |
1.1.1 山区 | 第24页 |
1.1.2 农村土地 | 第24页 |
1.1.3 农村土地流转 | 第24页 |
1.2 马克思土地制度的基本思想 | 第24-27页 |
1.2.1 地租理论 | 第24-26页 |
1.2.2 土地国有化思想 | 第26-27页 |
1.3 毛泽东邓小平土地经营制度思想 | 第27-29页 |
1.3.1 毛泽东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思想 | 第27-28页 |
1.3.2 邓小平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思想 | 第28-29页 |
1.4 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我国山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与模式 | 第32-38页 |
2.1 山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特点 | 第32-33页 |
2.1.1 土地流转速度缓慢 | 第32页 |
2.1.2 土地流转规模偏小 | 第32-33页 |
2.1.3 土地流转比例较低 | 第33页 |
2.2 当前山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 第33-38页 |
2.2.1 山西左权“土地银行”模式 | 第33-34页 |
2.2.2 重庆江津互换模式 | 第34-35页 |
2.2.3 贵州遵义家庭农场模式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垣曲县山区土地流转的模式与成效 | 第38-42页 |
3.1 垣曲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 第38-39页 |
3.1.1 经营大户带动型 | 第38页 |
3.1.2 农村专业合作社引领型 | 第38页 |
3.1.3 龙头企业经营型 | 第38-39页 |
3.1.4 农户之间协商型 | 第39页 |
3.2 垣曲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 | 第39-42页 |
3.2.1 调整农业结构,加快产业化进程 | 第39-40页 |
3.2.2 创新流转模式,促进增产增收 | 第40页 |
3.2.3 引进资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 | 第40页 |
3.2.4 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 | 第40-41页 |
3.2.5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垣曲县山区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 第42-50页 |
4.1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2-46页 |
4.1.1 土地流转效率有待提升 | 第42-43页 |
4.1.2 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不高 | 第43-44页 |
4.1.3 土地流转难度比较大 | 第44-45页 |
4.1.4 土地流转引导服务不到位 | 第45-46页 |
4.2 制约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因素分析 | 第46-50页 |
4.2.1 山区自然地理条件 | 第46页 |
4.2.2 农户传统思想观念 | 第46-47页 |
4.2.3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 第47页 |
4.2.4 农村自身组织建设和相关政策 | 第47-50页 |
第五章 促进垣曲山区土地流转的建议 | 第50-57页 |
5.1 建立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 | 第50-52页 |
5.1.1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 第50页 |
5.1.2 规范土地流转监管体制 | 第50-51页 |
5.1.3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 | 第51页 |
5.1.4 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 第51-52页 |
5.2 积极推行山区农村土地流转 | 第52-54页 |
5.2.1 遵循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原则 | 第52-53页 |
5.2.2 整合涉农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53页 |
5.2.3 引进资金技术,培育规模经营主体 | 第53-54页 |
5.3 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 第54页 |
5.3.1 扩大金融机构放贷力度 | 第54页 |
5.3.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 第54页 |
5.3.3 完善保险服务体系 | 第54页 |
5.4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 第54-57页 |
5.4.1 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第54-55页 |
5.4.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55页 |
5.4.3 发展二三产业和集体经济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