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警察调解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1 绪论 | 第13-20页 |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 1.1.1 选题目的 | 第13-14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2 中美警察调解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2.1 美国警察调解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2.2 我国警察调解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 1.3.1 美国警察调解的定义 | 第17-18页 |
| 1.3.2 我国警察调解的定义 | 第18页 |
| 1.3.3 本文对警察调解的定义 | 第18-20页 |
| 2 美国警察调解现状 | 第20-31页 |
| 2.1 美国警察调解产生的背景 | 第20-22页 |
| 2.2 美国警察调解的范围 | 第22-25页 |
| 2.3 警察在调解中的角色 | 第25-26页 |
| 2.3.1 作为调解者的警察 | 第25页 |
| 2.3.2 作为中介者的警察 | 第25-26页 |
| 2.4 调解原则 | 第26-27页 |
| 2.4.1 自决权原则 | 第26页 |
| 2.4.2 保密原则 | 第26-27页 |
| 2.4.3 中立原则 | 第27页 |
| 2.5 调解的方式 | 第27-29页 |
| 2.5.1 促进式调解 | 第28页 |
| 2.5.2 评估式调解 | 第28页 |
| 2.5.3 转变式调解 | 第28-29页 |
| 2.6 美国社区调解与警察调解 | 第29-30页 |
| 2.7 警察调解在警务工作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 3 中国警察调解现状 | 第31-37页 |
| 3.1 中国警察调解产生的背景 | 第31-32页 |
| 3.2 警察调解范围 | 第32-33页 |
| 3.2.1 治安调解范围 | 第32-33页 |
| 3.2.2 交通事故纠纷调解范围 | 第33页 |
| 3.2.3 民间纠纷调解范围 | 第33页 |
| 3.3 调解主体 | 第33-34页 |
| 3.4 调解的原则 | 第34-35页 |
| 3.5 调解的程序 | 第35页 |
| 3.6 “公调对接”制度与警察调解 | 第35-36页 |
| 3.7 警察调解与公安工作 | 第36-37页 |
| 4 中美警察调解之异同 | 第37-41页 |
| 4.1 警察调解性质比较 | 第37页 |
| 4.2 警察调解适用范围比较 | 第37-38页 |
| 4.3 警察在调解中的作用比较 | 第38-39页 |
| 4.4 社区警务对警察调解的作用比较 | 第39页 |
| 4.5 中美警察调解效力比较 | 第39-41页 |
| 5 美国警察调解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9页 |
| 5.1 当前我国警察调解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 5.1.1 适用范围需做合理调整 | 第41-42页 |
| 5.1.2 调解主体需要其他部门及社会的参与 | 第42页 |
| 5.1.3 调解方法偏重经验,长期干预不足 | 第42-43页 |
| 5.1.4 调解约束力有待提高 | 第43页 |
| 5.2 借鉴美国发展中国特色的警察调解 | 第43-49页 |
| 5.2.1 明确警察调解的适用范围 | 第43-44页 |
| 5.2.2 重视警察调解技能培训 | 第44-45页 |
| 5.2.3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警察调解中的作用 | 第45-46页 |
| 5.2.4 扩大调解志愿者队伍 | 第46-47页 |
| 5.2.5 把调解纳入警察考核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