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主要符号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 共同作用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2 桩筏基础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3 软土地基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3.4 地震作用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目的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上部结构-桩筏基础-软土地基共同作用理论分析 | 第23-41页 |
2.1 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1.1 原位实测方法 | 第23页 |
2.1.2 模型试验方法 | 第23页 |
2.1.3 理论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1.4 计算机数值模拟 | 第23-24页 |
2.2 上部结构-桩筏基础-软土地基共同作用的基本方程 | 第24页 |
2.3 子结构法原理分析 | 第24-26页 |
2.3.1 上部结构刚度和荷载的凝聚过程 | 第24-25页 |
2.3.2 共同作用分析的子结构法 | 第25-26页 |
2.4 筏板分析 | 第26-31页 |
2.4.1 薄板理论分析 | 第26-29页 |
2.4.2 厚板理论分析 | 第29-31页 |
2.5 桩分析 | 第31-35页 |
2.5.1 单桩分析 | 第31-33页 |
2.5.2 群桩分析 | 第33-35页 |
2.6 地基模型分析 | 第35-38页 |
2.6.1 弹塑性地基模型 | 第36页 |
2.6.2 莫尔-库伦屈服准则 | 第36-37页 |
2.6.3 地基模型的选择 | 第37-38页 |
2.6.4 软土的工程特性 | 第38页 |
2.7 上部结构、地基和基础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 第38-40页 |
2.7.1 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38-39页 |
2.7.2 基础的影响 | 第39-40页 |
2.7.3 地基的影响 | 第4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ABAQUS软件概述及模型建立 | 第41-51页 |
3.1 ABAQUS软件概述 | 第41-44页 |
3.1.1 ABAQUS功能模块介绍 | 第41-42页 |
3.1.2 ABAQUS中的单元类型 | 第42-43页 |
3.1.3 ABAQUS有限元程序计算流程 | 第43-44页 |
3.2 上部结构-桩筏基础-软土地基共同作用模型建立 | 第44-49页 |
3.2.1 基本假定 | 第44-45页 |
3.2.2 地应力平衡 | 第45页 |
3.2.3 建立模型 | 第45-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常规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 | 第51-67页 |
4.1 变形模量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 第51-55页 |
4.2 层数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 第55-59页 |
4.3 粘聚力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 第59-62页 |
4.4 内摩擦角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 第62-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 | 第67-89页 |
5.1 变形模量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 第67-71页 |
5.2 层数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 第71-75页 |
5.3 粘聚力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 第75-79页 |
5.4 内摩擦角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 第79-82页 |
5.5 不同地震荷载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 第82-8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