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1.2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模态特性 | 第12-26页 |
| 2.1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 第12-14页 |
| 2.1.1 Helmholtz共振器 | 第12-13页 |
| 2.1.2 多个Helmholtz共振器并联结构 | 第13-14页 |
| 2.2 仿真计算模型验证 | 第14-18页 |
| 2.2.1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简介 | 第14-15页 |
| 2.2.2 单个Helmholtz共振器的共振频率 | 第15-16页 |
| 2.2.3 多个Helmholtz共振器并联结构共振频率 | 第16-18页 |
| 2.3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参数 | 第18-19页 |
| 2.4 孔排列方式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共振频率的影响 | 第19-21页 |
| 2.5 穿孔率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共振频率的影响 | 第21-22页 |
| 2.6 孔径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共振频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 2.7 板厚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共振频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 2.8 空腔深度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共振频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 2.9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仿真 | 第26-42页 |
| 3.1 仿真计算模型 | 第26-30页 |
| 3.1.1 平面波的产生 | 第26-27页 |
| 3.1.2 吸声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 3.1.3 仿真计算 | 第29-30页 |
| 3.2 孔排列方式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 3.3 穿孔率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4 孔径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 | 第34-37页 |
| 3.5 板厚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 3.6 空腔深度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实验研究 | 第42-59页 |
| 4.1 实验方案 | 第42-45页 |
| 4.1.1 实验流程 | 第42-43页 |
| 4.1.2 实验装置 | 第43-44页 |
| 4.1.3 实验内容 | 第44-45页 |
| 4.2 孔排列方式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 | 第45-48页 |
| 4.3 穿孔率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 4.4 孔径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 | 第50-53页 |
| 4.5 板厚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 4.6 空腔深度对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 4.7 误差分析 | 第58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