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目的 | 第8-9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 创新尝试 | 第14-16页 |
2 “微时代”及交往理论的概述 | 第16-22页 |
2.1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 第16-17页 |
2.2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 第17-18页 |
2.3 “微时代”交往的内涵 | 第18-19页 |
2.3.1 “微时代”的内涵 | 第18-19页 |
2.3.2 “微时代”交往的内涵 | 第19页 |
2.4 “微时代”交往的主要形式 | 第19-20页 |
2.5 “微时代”交往方式的特点 | 第20-22页 |
3 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理论 | 第22-32页 |
3.1 价值与价值观 | 第22-23页 |
3.1.1 价值 | 第22页 |
3.1.2 价值观 | 第22-23页 |
3.2 大学生价值观及特征 | 第23-27页 |
3.2.1 大学生价值观 | 第23-25页 |
3.2.2 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 第25-27页 |
3.3 价值观的功能 | 第27-28页 |
3.4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3.5 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性 | 第29-32页 |
3.5.1 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 | 第29-30页 |
3.5.2 正确的价值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30-32页 |
4 “微时代”背景下的交往方式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 第32-38页 |
4.1 微媒体的多样性提供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内容 | 第32-34页 |
4.2 信息的超时空性频繁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互动频率 | 第34-35页 |
4.3 微交往的新形式增加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 | 第35-36页 |
4.4 影视图片的生动性提高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兴趣 | 第36-38页 |
5 “微时代”交往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 第38-46页 |
5.1 “微交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 第38-40页 |
5.1.1 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新视野增长见识 | 第38页 |
5.1.2 有利于大学生接触更多教育内容树立担当意识 | 第38-39页 |
5.1.3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树立正确的人际观 | 第39-40页 |
5.1.4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树立成才观 | 第40页 |
5.2 “微交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 第40-42页 |
5.2.1 影响大学生的价值态度及价值判断 | 第40-41页 |
5.2.2 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 第41-42页 |
5.2.3 导致大学生现实交往的淡漠与疏离 | 第42页 |
5.3 “微交往”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5.3.1 “微时代”的开放性让垃圾信息趁虚而入 | 第42-43页 |
5.3.2 “微时代”的多元化让非主流意识形态肆意蔓延 | 第43页 |
5.3.3 “微时代”的监管不力让网络环境缺乏保障 | 第43-46页 |
6 利用“微交往”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 第46-54页 |
6.1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健康融入“微交往” | 第46-47页 |
6.2 抢占“微阵地”抵御非主流思想的腐蚀 | 第47-48页 |
6.3 搭建“微平台”沟通大学生交往的主要渠道 | 第48-49页 |
6.4 讲好“微语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9-50页 |
6.5 重视“微媒体”确立引导与监督机制 | 第50-51页 |
6.6 加强多方协作发挥价值引导的“微合力”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