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25页 |
| 1.1 挤压工艺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 挤压筒服役性能基础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1.2.1 挤压筒开裂失效与服役寿命研究 | 第15-16页 |
| 1.2.2 挤压筒过盈量损失影响研究 | 第16-17页 |
| 1.3 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4 金属材料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 1.5.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 2 基于线性损伤累积法则的挤压筒蠕变-疲劳服役寿命预测 | 第25-39页 |
| 2.1 挤压筒单周期内应力演化历程 | 第25-28页 |
| 2.1.1 组合挤压筒DDM模型 | 第25-28页 |
| 2.1.2 挤压筒应力分布模型 | 第28页 |
| 2.2 蠕变-疲劳寿命评估与预测 | 第28-30页 |
| 2.3 计算实例 | 第30-37页 |
| 2.3.1 数值求解方法 | 第30-32页 |
| 2.3.2 挤压筒的应力响应 | 第32-34页 |
| 2.3.3 挤压筒的损伤累积与寿命预测 | 第34-3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3 热作模具钢耦合损伤的粘塑性-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 第39-57页 |
| 3.1 热做模具钢粘塑性-蠕变本构模型 | 第39-46页 |
| 3.1.1 金属材料粘塑性本构理论基础 | 第39-42页 |
| 3.1.2 粘塑性-蠕变本构方程构建 | 第42-46页 |
| 3.2 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的蠕变-疲劳损伤演化法则 | 第46-52页 |
| 3.2.1 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基础 | 第46-50页 |
| 3.2.2 蠕变-疲劳损伤演化法则构建 | 第50-52页 |
| 3.3 耦合蠕变-疲劳损伤法则的本构模型构建 | 第52-53页 |
| 3.4 参数获取方法 | 第53-56页 |
| 3.4.1 粘性参数 | 第53页 |
| 3.4.2 硬化参数 | 第53-54页 |
| 3.4.3 蠕变参数 | 第54-55页 |
| 3.4.4 损伤演化参数 | 第55-5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4 高温服役条件下热作模具钢实验研究 | 第57-73页 |
| 4.1 实验方法与实验条件 | 第57-62页 |
| 4.1.1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 4.1.2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案 | 第58-62页 |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 4.2.1 单轴拉伸实验 | 第62-63页 |
| 4.2.2 单轴低周疲劳实验 | 第63-66页 |
| 4.2.3 单轴棘轮实验 | 第66-68页 |
| 4.2.4 蠕变实验 | 第68-69页 |
| 4.3 耦合损伤的粘塑性-蠕变本构模型参数获取 | 第69-7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5 挤压筒用热作模具钢材料模型数值模拟 | 第73-91页 |
| 5.1 有限元应用及其二次开发 | 第73-74页 |
| 5.2 粘塑性本构模型验证 | 第74-86页 |
| 5.2.1 本构方程数值求解算法 | 第74-77页 |
| 5.2.2 H11与H13本构模型模拟结果对比 | 第77-86页 |
| 5.3 蠕变本构模型验证 | 第86-88页 |
| 5.4 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验证 | 第88-9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6 蠕变-疲劳作用下挤压筒失效机理及服役寿命研究 | 第91-127页 |
| 6.1 单次挤压有限元模拟 | 第91-99页 |
| 6.1.1 ABAQUS有限元建模 | 第91-93页 |
| 6.1.2 单次挤压模拟结果分析 | 第93-99页 |
| 6.2 挤压筒循环挤压有限元建模 | 第99-101页 |
| 6.3 挤压筒服役寿命模拟结果分析 | 第101-112页 |
| 6.3.1 蠕变-疲劳损伤累积失效分析 | 第101-106页 |
| 6.3.2 过盈量损失影响分析 | 第106-112页 |
| 6.4 挤压筒服役寿命影响因素研究 | 第112-121页 |
| 6.4.1 挤压接触力对挤压筒服役寿命的影响 | 第112-117页 |
| 6.4.2 挤压速度对挤压筒服役寿命的影响 | 第117-121页 |
| 6.5 基于服役寿命研究的挤压筒增寿方法与途径讨论 | 第121-125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 7.1 工作总结 | 第127-129页 |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9页 |
| 7.3 研究展望 | 第129-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 附录 | 第145页 |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5页 |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