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功能内生菌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8-37页
    1.1 前言第18-20页
    1.2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第20-29页
        1.2.1 超累积植物第20-22页
        1.2.2 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研究现状及问题第22-26页
        1.2.3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策略与前景第26-29页
    1.3 植物内生菌第29-34页
        1.3.1 内生菌定义第29-30页
        1.3.2 内生菌的形成过程第30-32页
        1.3.3 环境污染对内生菌群落的影响第32-33页
        1.3.4 内生菌在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第33-34页
    1.4 植物-内生菌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潜能第34-35页
    1.5 本文的研究构思与工作内容第35-37页
第2章 超累积植物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第37-55页
    2.1 前言第37-38页
    2.2 实验材料第38-39页
        2.2.1 龙葵样品第38页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38-39页
    2.3 实验方法第39-42页
        2.3.1 龙葵内生细菌总DNA的提取第39-40页
        2.3.2 16S rDNA的PCR扩增及纯化第40页
        2.3.3 16S rDNA克隆文库的构建第40-42页
        2.3.4 16S rDNA克隆文库的分析第4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2-53页
        2.4.1 龙葵内生细菌总DNA的提取第42-45页
        2.4.2 克隆文库的构建及检测第45-46页
        2.4.3 龙葵内生细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第46-53页
        2.4.4 克隆文库的分析第53页
    2.5 小结第53-55页
第3章 不同重金属污染梯度下超累积植物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对比分析第55-71页
    3.1 前言第55-56页
    3.2 实验材料第56-57页
        3.2.1 样品采集第56-57页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57页
    3.3 实验方法第57-60页
        3.3.1 内生细菌总DNA提取第57页
        3.3.2 16S rDNA的PCR扩增第57-58页
        3.3.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第58-59页
        3.3.4 DGGE图谱分析第59页
        3.3.5 16S rDNA克隆文库的构建及分析第59-6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0-70页
        3.4.1 采样点与超累积植物分析第60-61页
        3.4.2 PCR-DGGE图谱第61-62页
        3.4.3 冗余分析(RDA)第62-64页
        3.4.4 龙葵和商陆内生细菌群落组成比较第64-67页
        3.4.5 克隆文库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第67-70页
    3.5 小结第70-71页
第4章 超累积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及特性表征第71-89页
    4.1 前言第71-72页
    4.2 实验材料第72-73页
        4.2.1 龙葵样品第72页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72-73页
    4.3 实验方法第73-77页
        4.3.1 内生细菌的分离第73-74页
        4.3.2 内生细菌的16S rDNA基因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第74-75页
        4.3.3 内生细菌重金属抗性及促生功能特性的测定第75-77页
        4.3.4 内生细菌侵染龙葵幼苗实验第77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7-87页
        4.4.1 龙葵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分离第77-78页
        4.4.2 内生细菌的序列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第78-82页
        4.4.3 内生细菌功能特性表征第82-85页
        4.4.4 内生细菌侵染对龙葵幼苗生长的影响第85-87页
    4.5 小结第87-89页
第5章 促生内生细菌强化龙葵修复土壤Cd污染的研究第89-103页
    5.1 前言第89-90页
    5.2 实验材料第90-91页
        5.2.1 菌株第90页
        5.2.2 供试植物与Cd污染土壤第90-91页
        5.2.3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91页
    5.3 实验方法第91-93页
        5.3.1 促生功能菌株对土壤中Cd迁移性的影响第91-92页
        5.3.2 盆栽试验第92页
        5.3.3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92页
        5.3.4 龙葵各组织Cd浓度的测定第92-93页
        5.3.5 功能内生细菌的定殖情况检测第93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93-101页
        5.4.1 促生功能菌株对土壤中Cd的活化能力第93-94页
        5.4.2 PGPE的定殖效果第94-96页
        5.4.3 PGPE接种对龙葵生长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第96-101页
    5.5 小结第101-103页
第6章 功能内生细菌-植物联合修复多重金属污染土壤第103-126页
    6.1 前言第103-104页
    6.2 实验材料第104-107页
        6.2.1 功能菌株第104页
        6.2.2 供试植物和土壤第104页
        6.2.3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04-107页
    6.3 实验方法第107-113页
        6.3.1 内生菌Lk9的功能表征第107页
        6.3.2 盆栽试验第107-108页
        6.3.3 龙葵生物量及体内元素浓度测定第108页
        6.3.4 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第108-110页
        6.3.5 土壤理化性质第110-112页
        6.3.6 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第112-113页
        6.3.7 土壤低分子量有机酸分析第113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13-124页
        6.4.1 Lk9的功能性质第113-114页
        6.4.2 Lk9对龙葵生物量的影响第114-116页
        6.4.3 Lk9对龙葵重金属吸收的影响第116-118页
        6.4.4 Lk9促进重金属吸收的机理探讨第118-119页
        6.4.5 Lk9与龙葵相互作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第119-122页
        6.4.6 Lk9与龙葵相互作用对土壤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影响第122-124页
    6.5 小结第124-126页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第126-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9-151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的发明专利第151-152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课题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壤多环芳烃降解菌表面理化性质及吸附、降解特性研究
下一篇:水力侵蚀作用下小区尺度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