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9-13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 | 第10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 第11-13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简介 | 第13页 |
1.3.1 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13页 |
1.3.2 尖晶石型氧化物 | 第13页 |
1.3.3 橄揽石型磷酸盐材料 | 第13页 |
1.4 FeF_3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4.1 FeF_3材料反映机理 | 第14-15页 |
1.4.2 ReO_3-FeF_3 | 第15页 |
1.4.3 FeF_3·nH_2O | 第15-16页 |
1.4.4 具有六方钨青铜结构的FeF_3 | 第16-17页 |
1.5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8-19页 |
1.6.1 课题意义 | 第18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Ti离子掺杂HTB-FeF_3的理论研究 | 第19-32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计算方法 | 第19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9-31页 |
2.3.1 HTB-FeF_3晶体结构及参数 | 第19-21页 |
2.3.2 结构稳定性 | 第21-27页 |
2.3.3 Ti离子掺杂对HTB-FeF_3晶体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27-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Co离子掺杂HTB-FeF_3的理论研究 | 第32-41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32页 |
3.3 计算结果 | 第32-40页 |
3.3.1 Co离子掺杂结构稳定性 | 第32-37页 |
3.3.2 Co~(2+)掺杂对HTB-FeF_3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OH~-离子掺杂HTB-FeF_3的理论研究 | 第41-52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4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4.3.1 结构稳定性 | 第41-43页 |
4.3.2 弹性常数 | 第43-48页 |
4.3.3 OH~-掺杂对HTB-FeF_3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48-50页 |
4.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O离子掺杂HTB-FeF_3的理论研究 | 第52-61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5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5.3.1 O离子掺杂结构稳定性 | 第52-56页 |
5.3.2 O掺杂对HTB-FeF_3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56-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