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结构抗震加固的一般方法 | 第16-18页 |
1.2.1 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的方法 | 第16页 |
1.2.2 防屈曲支撑在消能减震上应用 | 第16-18页 |
1.3 国内外对于防屈曲支撑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4 防屈曲装置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防屈曲支撑构件的理论知识 | 第23-35页 |
2.1 消能减震的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2.2 防屈曲支撑构件的理论介绍 | 第24-29页 |
2.2.1 防屈曲支撑构件在实际计算中的等效截面面积 | 第24-25页 |
2.2.2 防屈曲支撑构件的等效刚度 | 第25-26页 |
2.2.3 防屈曲支撑构件承载力 | 第26-27页 |
2.2.4 防屈曲支撑构件的力学模型 | 第27-29页 |
2.3 工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2.3.1 反应谱理论 | 第29-31页 |
2.3.2 时程分析法 | 第31-32页 |
2.3.3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分析 | 第32-33页 |
2.4 带有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流程和分析软件的介绍 | 第33-35页 |
2.4.1 带有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流程 | 第33页 |
2.4.2 PKPM软件 | 第33页 |
2.4.3 ETABS软件 | 第33页 |
2.4.4 Midasbuilding软件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工程案例的弹性抗震分析 | 第35-58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5-38页 |
3.2 工程结构弹性抗震设计目标与方法 | 第38页 |
3.3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3.4 在有限元软件中对线性工况的定义 | 第40-42页 |
3.5 模态分析 | 第42-46页 |
3.5.1 模态分析概述 | 第42-43页 |
3.5.2 结构模态分析结果 | 第43-46页 |
3.6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 第46-51页 |
3.6.1 反应谱函数、工况的定义 | 第46-47页 |
3.6.2 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47-51页 |
3.7 线性时程分析 | 第51-56页 |
3.7.1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 第51-52页 |
3.7.2 本工程中地震波的选取 | 第52-53页 |
3.7.3 时程分析法结果 | 第53-5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工程案例的弹塑性抗震分析 | 第58-81页 |
4.1 结构弹塑性分析的目的 | 第58页 |
4.2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8-74页 |
4.2.1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58-61页 |
4.2.2 非线性单元及塑性铰的定义 | 第61-63页 |
4.2.3 在有限元软件中对PUSHOVER分析工况的定义 | 第63-64页 |
4.2.4 原结构与加固结构非线性静力分析结果 | 第64-74页 |
4.3 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74-79页 |
4.3.1 动力弹塑性分析基本理论 | 第74-75页 |
4.3.2 非线性时程工况的定义 | 第75页 |
4.3.3 原结构与加固后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75-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