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及创作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解构主义建筑的产生 | 第18-26页 |
2.1 社会历史背景 | 第18-20页 |
2.2 解构主义哲学的提出 | 第20-21页 |
2.3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 第21-26页 |
第3章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的发展研究 | 第26-38页 |
3.1 解构主义建筑崭露头角 | 第26-27页 |
3.2 西方建筑实践推动解构思潮形成 | 第27-32页 |
3.3 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 第32-38页 |
3.2.1 80 年代中国的建筑背景 | 第32-34页 |
3.2.2 理论著作的翻译与发表 | 第34-35页 |
3.2.3 文化反思到多元化探索 | 第35-36页 |
3.2.4 中国解构主义建筑的国际化 | 第36-38页 |
第4章 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实践与分析 | 第38-55页 |
4.1 90 年代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的探索与分析 | 第38-41页 |
4.1.1 建筑哲匠汤桦 | 第38-40页 |
4.1.2 莫伯治的多元表现 | 第40-41页 |
4.2 21 世纪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实践与分析 | 第41-52页 |
4.2.1 国外建筑师及作品分析 | 第41-48页 |
4.2.1.1 雷姆·库哈斯 | 第41-43页 |
4.2.1.2 扎哈·哈迪德 | 第43-45页 |
4.2.1.3 蓝天组建筑事务所 | 第45-48页 |
4.2.2 国内建筑师及作品分析 | 第48-52页 |
4.2.2.1 赵冰的实验性建筑 | 第48-50页 |
4.2.2.2 马岩松与MAD的实践 | 第50-52页 |
4.3 小结 | 第52-55页 |
第5章 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创作研究 | 第55-63页 |
5.1 解构主义建筑的形态特征 | 第55-58页 |
5.1.1 破碎感 | 第55-57页 |
5.1.2 雕塑感 | 第57-58页 |
5.1.3 形体突变 | 第58页 |
5.2 解构主义建筑的空间特点 | 第58-61页 |
5.2.1 无中心化 | 第59-60页 |
5.2.2 动态性 | 第60-61页 |
5.3 对解构主义建筑创作的思考 | 第61-63页 |
5.3.1 解构主义对建筑创作的意义 | 第61页 |
5.3.2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A 解构主义相关建筑师及网站 | 第68-69页 |
附录 B 1988年解构主义建筑展资料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