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9-10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文献综述 | 第13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原材料性质分析 | 第17-37页 |
2.1 原材料试验 | 第17-24页 |
2.1.1 混合料试验 | 第17-18页 |
2.1.2 聚酯玻纤布试验 | 第18-20页 |
2.1.3 原材料性质分析 | 第20-24页 |
2.2 级配设计与性能检验 | 第24-36页 |
2.2.1 AC-25型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24-29页 |
2.2.2 SBSAC-13型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29-33页 |
2.2.3 石灰粉煤灰碎石配合比设计 | 第33-34页 |
2.2.4 AC-25型沥青混合料性能检验 | 第34-35页 |
2.2.5 SBSAC-13型沥青混合料性能检验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反射裂缝机理及聚酯玻纤布防裂机理 | 第37-45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 第37-40页 |
3.2.1 裂纹问题的基本模型 | 第37-38页 |
3.2.2 裂纹尖端奇异场理论 | 第38-39页 |
3.2.3 应力强度因子及其断裂准则 | 第39-40页 |
3.3 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形成机理 | 第40-42页 |
3.3.1 裂纹的形成 | 第41页 |
3.3.2 反射裂缝的起裂 | 第41页 |
3.3.3 反射裂缝的扩展模式 | 第41-42页 |
3.4 聚酯玻纤布防治反射裂缝作用机理 | 第42-44页 |
3.4.1 应力吸收层防反射裂缝功能要求 | 第42-43页 |
3.4.2 聚酯玻纤布夹层作用机理 | 第43页 |
3.4.3 粘结强度理论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聚酯玻纤布性能研究 | 第45-75页 |
4.1 聚酯玻纤布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第45-53页 |
4.1.1 拉伸试验分析 | 第45-46页 |
4.1.2 质量厚度分析 | 第46页 |
4.1.3 CBR顶破强力分析 | 第46-47页 |
4.1.4 刺破强力分析 | 第47-48页 |
4.1.5 梯形撕裂强力分析 | 第48-49页 |
4.1.6 聚酯玻纤布多指标综合分析 | 第49-53页 |
4.2 剪切试验分析 | 第53-74页 |
4.2.1 抗剪强度测试的工装开发 | 第53-57页 |
4.2.2 抗滑移剪切试验 | 第57-67页 |
4.2.3 聚酯玻纤布垂直于夹具滑移面力学分析 | 第67-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聚酯玻纤布防治反射裂缝的力学分析 | 第75-99页 |
5.1 ABAQUS简介 | 第75页 |
5.2 参数的选取 | 第75-76页 |
5.3 模型的建立 | 第76-77页 |
5.4 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力学分析 | 第77-82页 |
5.4.1 聚酯玻纤布模量对应力的影响 | 第77-79页 |
5.4.2 聚酯玻纤布厚度对应力的影响 | 第79页 |
5.4.3 层间结合状态对应力的影响 | 第79-80页 |
5.4.4 面层模量对应力的影响 | 第80-81页 |
5.4.5 基层模量对应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5.5 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应力强度因子分析 | 第82-98页 |
5.5.1 未铺设聚酯玻纤布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 | 第82-84页 |
5.5.2 结构参量与应力强度因子的关系 | 第84-95页 |
5.5.3 应力强度因子与结构参量的关系模型 | 第95-9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试验路及施工工艺 | 第99-111页 |
6.1 试验路工程概况及铺筑 | 第99-101页 |
6.1.1 旧路概况 | 第99-100页 |
6.1.2 老路改造及利用 | 第100页 |
6.1.3 试验路方案 | 第100-101页 |
6.2 施工工艺总结 | 第101-108页 |
6.2.1 施工准备 | 第101页 |
6.2.2 施工工艺及方法 | 第101-106页 |
6.2.3 注意事项 | 第106-107页 |
6.2.4 质量检查与验收 | 第107-108页 |
6.2.5 开放交通及其它 | 第108页 |
6.3 经济性分析 | 第108-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1-113页 |
7.1 结论 | 第111页 |
7.2 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7.3 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附录 A | 第117-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