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亚洲玉米螟概述 | 第12-16页 |
1.1.1 亚洲玉米螟简介 | 第12页 |
1.1.2 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 第12-13页 |
1.1.3 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学习性 | 第13-14页 |
1.1.4 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措施 | 第14-16页 |
1.2 昆虫滞育的研究 | 第16-19页 |
1.2.1 昆虫滞育研究的概况 | 第16页 |
1.2.2 昆虫的滞育过程 | 第16-19页 |
1.3 亚洲玉米螟滞育的研究 | 第19-21页 |
1.3.1 亚洲玉米螟滞育相关因子 | 第19-20页 |
1.3.2 滞育过程中虫体内生理生化变化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虫源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2.2.1 哈尔滨市郊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的研究 | 第23-24页 |
2.2.2 卵块在玉米植株上的分布规律调查 | 第24页 |
2.2.3 玉米秸秆和雌穗被害规律的调查 | 第24-25页 |
2.2.4 越冬滞育幼虫至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第25页 |
2.2.5 光周期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滞育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6 幼虫不同阶段体内水分和能源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4页 |
3.1 哈尔滨市郊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 | 第28-32页 |
3.1.1 年生活史 | 第28页 |
3.1.2 亚洲玉米螟越冬代蛹和成虫发生动态 | 第28-29页 |
3.1.3 亚洲玉米螟田间卵发生动态 | 第29-31页 |
3.1.4 亚洲玉米螟二代发生比例 | 第31-32页 |
3.2 亚洲玉米螟卵块在玉米植株上的分布 | 第32-35页 |
3.2.1 亚洲玉米螟在玉米植株上的产卵高度 | 第32-33页 |
3.2.2 亚洲玉米螟在玉米植株上的产卵部位 | 第33-35页 |
3.3 亚洲玉米螟在玉米秸秆和雌穗上的为害规律 | 第35-37页 |
3.3.1 被害玉米秸秆不同位置的蛀孔率 | 第35-36页 |
3.3.2 玉米被害雌穗不同位置的蛀害率 | 第36-37页 |
3.4 光周期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滞育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1 越冬滞育幼虫至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第37页 |
3.4.2 不同光周期和温度下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的滞育率 | 第37-40页 |
3.5 幼虫不同阶段体内水分和能源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40-44页 |
3.5.1 幼虫在不同阶段体内水分的含量 | 第40页 |
3.5.2 幼虫在不同阶段体内脂肪的含量 | 第40-41页 |
3.5.3 幼虫在不同阶段体内总糖的含量 | 第41-42页 |
3.5.4 幼虫在不同阶段体内糖原的含量 | 第42页 |
3.5.5 幼虫在不同阶段体内海藻糖的含量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4.1 哈尔滨市郊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 | 第44页 |
4.2 亚洲玉米螟卵块在玉米植株上的分布 | 第44页 |
4.3 玉米秸秆和雌穗被害规律 | 第44-45页 |
4.4 光周期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滞育的影响 | 第45页 |
4.5 幼虫在不同阶段体内水分和能源物质含量 | 第45-47页 |
5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