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0页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本课题研究对象——品牌概述 | 第18-26页 |
1.2.1 为什么需要品牌 | 第18-19页 |
1.2.2 品牌的定义梳理 | 第19-20页 |
1.2.3 品牌的作用 | 第20-21页 |
1.2.4 品牌内涵 | 第21-23页 |
1.2.5 品牌的生态性、系统性及主要关系梳理 | 第23-25页 |
1.2.6 当前品牌建设的困惑与问题 | 第25-26页 |
1.3 本课题研究概要 | 第26-28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1.3.2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界定 | 第27-28页 |
1.4 .品牌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 第28-33页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8-31页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31-32页 |
1.4.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32-33页 |
1.5 将本课题置于设计学视野下理论依据 | 第33-35页 |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35-37页 |
1.6.1 研究路线图 | 第36页 |
1.6.2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1.7 本课题创新之处 | 第37-38页 |
1.8 本课题有关概念简述 | 第38页 |
1.9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8-40页 |
第二章 生态品牌一般模型构架 | 第40-83页 |
2.1 品牌实质剖析 | 第40-46页 |
2.1.1 品牌关系说 | 第40-41页 |
2.1.2 品牌文化说 | 第41-42页 |
2.1.3 品牌过程说 | 第42页 |
2.1.4 质量信誉说 | 第42页 |
2.1.5 实力综合说 | 第42-43页 |
2.1.6 企业文化:品牌基因根源 | 第43页 |
2.1.7 产品:品牌基础承载体 | 第43-45页 |
2.1.8 产品与品牌的共生关系 | 第45-46页 |
2.2 建立品牌结构一般模型的理由 | 第46-50页 |
2.2.1 模型构架的设计思路 | 第47-48页 |
2.2.2 结构模型建构方法 | 第48-50页 |
2.3 品牌系统的关键组成要素分析 | 第50-57页 |
2.3.0 品牌的构成要素 | 第51-52页 |
2.3.1 模型要素的选择 | 第52-54页 |
2.3.2 系统要素间逻辑关系分析 | 第54-56页 |
2.3.3 系统结构的有向图表达 | 第56-57页 |
2.4 系统结构的矩阵 | 第57-59页 |
2.5 建立品牌系统递阶结构模型 | 第59-69页 |
2.6 根据有向图调整品牌系统层级结构 | 第69-71页 |
2.7 模型构架各层次要素的扩展 | 第71-77页 |
2.8 对总体模型构架的研究 | 第77-82页 |
2.8.1 产品及其创新处于模型构架核心 | 第79页 |
2.8.2 模型的层次性 | 第79-80页 |
2.8.3 总体模型构架划分 | 第80-82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三章 生态品牌成长机制及模型构架要素定性研究 | 第83-166页 |
3.1 第一层级:品牌的“土壤”及“基因” | 第83-92页 |
3.1.1 品牌自身DNA结构、品牌基因研究 | 第83-85页 |
3.1.2 品牌基因要素简析 | 第85-92页 |
3.2 生态品牌系统驱动力及第二层级要素研究 | 第92-120页 |
3.2.1 品牌进化动力探讨 | 第93-94页 |
3.2.2 品牌发展自动力机制 | 第94-95页 |
3.2.3 品牌发展他动力机制 | 第95页 |
3.2.4 企业家精神 | 第95-101页 |
3.2.5 创新类要素 | 第101-112页 |
3.2.6 公司战略目标、公司治理、公司学习 | 第112-117页 |
3.2.7 自我调整适应能力 | 第117-120页 |
3.3 第三层级:模型构架主干要素研究 | 第120-133页 |
3.3.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第121-123页 |
3.3.2 关于产品研发要素 | 第123页 |
3.3.3 互联网思维要素 | 第123-124页 |
3.3.4 大数据应用 | 第124-127页 |
3.3.5 科技发展:品牌成长的支撑力量 | 第127-133页 |
3.4 第四层级:模型构架腰部诸要素研究 | 第133-145页 |
3.4.1 研发成果:企业的核心资产 | 第134-135页 |
3.4.2 产品生产制造等要素 | 第135-136页 |
3.4.3 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 | 第136-137页 |
3.4.4 财务管理 | 第137-138页 |
3.4.5 营销理念 | 第138-140页 |
3.4.6 广告宣传 | 第140-141页 |
3.4.7 商业模式的创新 | 第141-143页 |
3.4.8 仓储、后勤、物流等要素 | 第143-145页 |
3.5 第五层级营销环节诸要素研究 | 第145-151页 |
3.5.1 现代管理制度要素 | 第146-147页 |
3.5.2 营销活动系列要素 | 第147-151页 |
3.5.3 资金流要素 | 第151页 |
3.6 第六层级用户相关诸要素研究 | 第151-159页 |
3.6.1 售后服务 | 第152-153页 |
3.6.2 消费评价 | 第153页 |
3.6.3 市场反馈 | 第153-154页 |
3.6.4 用户终端要素 | 第154-158页 |
3.6.5 扩大再生产要素 | 第158-159页 |
3.7 顶层目标——品牌及其影响要素 | 第159-165页 |
3.7.1 顶层目标——品牌的确立 | 第159-160页 |
3.7.2 品牌外部影响因素 | 第160-16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165-166页 |
第四章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模型构架要素定量研究 | 第166-194页 |
4.1 层次分析法概念 | 第166-167页 |
4.2 层次分析法的适用理由 | 第167-168页 |
4.3 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演算规则说明 | 第168-171页 |
4.4 建立品牌模型构架原始评价层次 | 第171-172页 |
4.5 模型构架第六层各要素权重 | 第172-176页 |
4.5.1 建立构成要素判断矩阵 | 第173-174页 |
4.5.2 产品功能价值等各要素权重测算 | 第174-175页 |
4.5.3 用户相关各要素权重测算 | 第175-176页 |
4.5.4 第六层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第176页 |
4.6 第五层各要素权重 | 第176-179页 |
4.6.1 本层主要要素集权重 | 第176-177页 |
4.6.2 营销活动环节各要素权重 | 第177-178页 |
4.6.3 本层管理类各要素权重计算 | 第178页 |
4.6.4 第五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第178-179页 |
4.7 第四层级各要素权重 | 第179-183页 |
4.7.1 本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 第179-180页 |
4.7.2 本层级管理类各要素权重 | 第180页 |
4.7.3 营销理念类各要素权重 | 第180-181页 |
4.7.4 产品生产类各要素权重 | 第181-182页 |
4.7.5 第四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第182-183页 |
4.8 第三层级各要素权重 | 第183-187页 |
4.8.1 第三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 第183-184页 |
4.8.2 产品研发类各要素权重 | 第184-185页 |
4.8.3 大数据运用及互联网思维等要素权重 | 第185-186页 |
4.8.4 第三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第186-187页 |
4.9 第二层级各要素权重 | 第187-189页 |
4.9.1 第二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 第187页 |
4.9.2 公司治理类要素权重 | 第187-188页 |
4.9.3 创新群各要素权重 | 第188-189页 |
4.9.4 第二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第189页 |
4.10 第一层级各要素权重 | 第189-192页 |
4.10.1 本层主要要素集权重 | 第190页 |
4.10.2 社会环境类要素权重 | 第190-191页 |
4.10.3 文化要素类各要素权重 | 第191页 |
4.10.4 主观精神类各要素权重 | 第191-192页 |
4.10.5 第一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第192页 |
4.11 总体品牌健康值评估 | 第192-193页 |
4.12 本章小结 | 第193-194页 |
第五章 企业品牌研究及评估案例 | 第194-245页 |
5.1 置于品牌模型构架下的比对研究 | 第194-206页 |
5.1.1 乐美达品牌基层要素研究 | 第195-205页 |
5.1.2 乐美达企业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等 | 第205-206页 |
5.2 乐美达品牌第二层级要素研究 | 第206-212页 |
5.2.1 乐美达公司战略目标 | 第206-207页 |
5.2.2 乐美达公司治理、理念创新及制度创新 | 第207-210页 |
5.2.3 乐美达公司学习原则及创新举措 | 第210-212页 |
5.2.4 乐美达品牌本层级各要素评价 | 第212页 |
5.3 乐美达品牌第三层级要素研究 | 第212-220页 |
5.3.1 乐美达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 | 第213页 |
5.3.2 乐美达之产品研发 | 第213-218页 |
5.3.3 乐美达公司对大数据应用情况 | 第218-219页 |
5.3.4 乐美达之互联网思维 | 第219-220页 |
5.4 乐美达品牌第四层级诸要素研究 | 第220-226页 |
5.4.1 乐美达的研发成果 | 第220-221页 |
5.4.2 乐美达产品制造环节 | 第221-222页 |
5.4.3 乐美达仓储、后勤、物流等要素 | 第222-223页 |
5.4.4 乐美达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等要素 | 第223-224页 |
5.4.5 乐美达的财务管理 | 第224页 |
5.4.6 乐美达的营销理念 | 第224-225页 |
5.4.7 乐美达的广告宣传 | 第225页 |
5.4.8 乐美达的商业模式 | 第225-226页 |
5.4.9 乐美达品牌第四层级各要素的评价 | 第226页 |
5.5 乐美达品牌第五层级要素研究 | 第226-232页 |
5.5.1 乐美达的营销管理 | 第227-228页 |
5.5.2 乐美达的营销活动环节 | 第228-231页 |
5.5.3 乐美达的资金流 | 第231-232页 |
5.5.5 乐美达品牌第五层级要素的评估 | 第232页 |
5.6 乐美达品牌第六层级诸要素研究 | 第232-237页 |
5.6.1 乐美达产品功能、价值实现研究 | 第232-235页 |
5.6.2 乐美达售后服务、消费评价、用户反馈等 | 第235-236页 |
5.6.3 乐美达的扩大再生产 | 第236-237页 |
5.6.4 乐美达品牌第六层级要素的评价 | 第237页 |
5.7 乐美达品牌状况及总健康值评估研究 | 第237-239页 |
5.7.1 乐美达——名品牌确立 | 第238页 |
5.7.2 乐美达品牌影响要素 | 第238页 |
5.7.3 乐美达品牌总体健康值评估 | 第238-239页 |
5.8 乐美达品牌发展改进建议 | 第239-242页 |
5.9 乐美达产学研合作总结及后记 | 第242-243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243-24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245-247页 |
6.1 本课题研究主要结论 | 第245-246页 |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246-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61页 |
在校博士攻读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 第261-262页 |
附录 | 第262-278页 |
附录A:表1.1-1近年来消失的品牌 | 第262-267页 |
附录B:品牌系统中要素相关性分析表 | 第267-268页 |
附录C:要素矩阵的演算过程 | 第268-269页 |
附录D:层级推理演算表格 | 第269-278页 |
致谢 | 第2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