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容隐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容隐制度概述 | 第16-29页 |
·容隐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 第16-20页 |
·容隐制度的概念 | 第16-17页 |
·容隐制度的特征 | 第17-20页 |
·现代容隐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0-23页 |
·秩序价值 | 第20-21页 |
·人权价值 | 第21-22页 |
·公平与正义价值 | 第22页 |
·谦抑性价值 | 第22-23页 |
·中外立法考察 | 第23-29页 |
·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亲属容隐制度 | 第23-25页 |
·港、澳、台地区的容隐制度 | 第25-26页 |
·国外刑事立法中的容隐制度 | 第26-29页 |
第3章 我国构建现代容隐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29-38页 |
·容隐制度在我国刑事法律中缺失的成因及其成因 | 第29-30页 |
·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 第29-30页 |
·受苏联法律的影响 | 第30页 |
·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思想的影响 | 第30页 |
·在我国确立现代容隐制度的必要性 | 第30-34页 |
·人本刑法理念的必然要求 | 第31-32页 |
·解决义务冲突的要求 | 第32-33页 |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 第33页 |
·刑法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 第33-34页 |
·在我国构建现代容隐制度的可行性 | 第34-38页 |
·法与道德的关系提供了法理学基础 | 第34页 |
·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论提供了刑法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犯罪相对性理念提供了犯罪学基础 | 第35-36页 |
·在我国存在深厚的民意基础 | 第36页 |
·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容隐精神 | 第36-38页 |
第4章 容隐制度在中国刑事法律中的构建 | 第38-50页 |
·亲属容隐制度在中国刑事法律中的构建 | 第38-45页 |
·亲属容隐制度中的"亲属"的范围 | 第38-40页 |
·亲属容隐制度中的容隐行为的特征 | 第40-41页 |
·亲属容隐制度中容隐行为的限制 | 第41-42页 |
·我国刑法中可以适用亲属容隐制度的情形 | 第42-44页 |
·亲属容隐行为的定罪与量刑 | 第44-45页 |
·职业容隐制度在中国刑事法律中的构建 | 第45-48页 |
·职业容隐制度的主体范围 | 第46-47页 |
·职业容隐制度的内容 | 第47-48页 |
·容隐制度在中国刑事法律中构建的具体立法建议 | 第48-50页 |
·容隐制度在刑事实体法中的立法建议 | 第48-49页 |
·容隐制度在刑事程序法中的立法建议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