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 第8-11页 |
1.2 生物质资源的优缺点 | 第11页 |
1.2.1 生物质资源的优点 | 第11页 |
1.2.2 生物质资源的缺点 | 第11页 |
1.3 生物质燃烧方式及特性 | 第11-13页 |
1.4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灰结渣的影响和危害 | 第13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生物质燃料基本理化性能的分析 | 第15-21页 |
2.1 生物质燃料灰的制取和测定 | 第15-18页 |
2.1.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15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5-16页 |
2.1.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16-18页 |
2.2 生物质燃料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18-19页 |
2.3 生物质燃料灰的成分分析 | 第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3 生物质灰特性分析 | 第21-30页 |
3.1 生物质灰熔点的分析 | 第21-24页 |
3.1.1 灰熔点测定试验仪器和方法 | 第21-22页 |
3.1.2 生物质灰熔点测试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3.2 灰化温度对灰分含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 生物质灰样在不同灰化温度下的表面形态分析 | 第25-29页 |
3.3.1 生物质灰样宏观表态分析 | 第25-26页 |
3.3.2 生物质微观SEM表态分析 | 第26-27页 |
3.3.3 生物质灰样EDS能谱测试结果 | 第27-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添加剂对小麦秸秆灰结渣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30-45页 |
4.1 试验设备与方法 | 第30-32页 |
4.1.1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30页 |
4.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4.1.3 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4.1.4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4.2.1 添加剂对生物质烧结强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4.2.2 添加剂对生物质灰样宏观形态的影响 | 第34-35页 |
4.2.3 添加剂对生物质灰样微观形态的影响 | 第35-38页 |
4.3 添加剂对小麦秸秆灰熔点的影响 | 第38页 |
4.4 添加剂对小麦秸秆灰结渣机理的XRD分析 | 第38-44页 |
4.4.1 不同灰化温度下小麦秸秆灰样XRD物相分析 | 第38-41页 |
4.4.2 加入添加剂后小麦秸秆灰样XRD物相分析 | 第41-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5-4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ABSTRACT | 第50-51页 |
附录 作者在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