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4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室内UWB传播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2.1 UWB简介及传播机制 | 第16-18页 |
2.1.1 自由空间传播 | 第16-17页 |
2.1.2 反射 | 第17-18页 |
2.1.3 绕射 | 第18页 |
2.1.4 透射 | 第18页 |
2.2 UWB信号的无线信道特性参数 | 第18-21页 |
2.2.1 多径分量的总数 | 第19页 |
2.2.2 均方根时延扩展 | 第19-20页 |
2.2.3 相关时间和相干带宽 | 第20页 |
2.2.4 功率时延分布 | 第20-21页 |
2.3 UWB无线信道的统计模型 | 第21-24页 |
2.3.1 S-V模型 | 第21-22页 |
2.3.2 双簇模型 | 第22页 |
2.3.3 IEEE 802.15.3a模型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时域射线跟踪和时域有限差分的混合算法建模 | 第25-46页 |
3.1 时域射线跟踪法 | 第25-30页 |
3.1.1 时域射线跟踪法简介 | 第25-26页 |
3.1.2 入射及反弹射线/镜像法(SBR/IM) | 第26-27页 |
3.1.3 基于TD-UTD的室内UWB时域多径传播模型 | 第27-30页 |
3.2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 | 第30-38页 |
3.2.1 FDTD的基本原理 | 第30-37页 |
3.2.2 任意频率的FDTD仿真运用 | 第37-38页 |
3.3 TD-RTM和FDTD的混合建模算法及流程 | 第38-45页 |
3.3.1 TD-RTM和FDTD混合算法的实现 | 第38-39页 |
3.3.2 吸收边界条件 | 第39-43页 |
3.3.3 算法流程图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室内UWB信道的测量与仿真分析 | 第46-61页 |
4.1 UWB测量系统的相关介绍 | 第46-49页 |
4.1.1 测量仪器介绍 | 第46-47页 |
4.1.2 测量方法介绍 | 第47-49页 |
4.2 室内视距条件下的UWB简单传播环境 | 第49-53页 |
4.2.1 仿真环境建模 | 第49页 |
4.2.2 算法仿真的对比和分析 | 第49-53页 |
4.3 室内典型走廊传播环境 | 第53-56页 |
4.3.1 仿真环境建模 | 第53-54页 |
4.3.2 仿真与测量的对比和分析 | 第54-56页 |
4.4 典型室内实验室环境 | 第56-60页 |
4.4.1 仿真环境建模 | 第56-57页 |
4.4.2 仿真与测量的对比和分析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室内复杂环境下的UWB传播特性 | 第61-82页 |
5.1 室内复杂办公环境 | 第61-68页 |
5.1.1 室内复杂办公环境建模 | 第61-62页 |
5.1.2 室内复杂办公环境的UWB传播特性分析 | 第62-65页 |
5.1.3 不同天线对于UWB传播特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5.1.4 绕射和透射对UWB传播特性的影响 | 第66-68页 |
5.2 室内复杂楼层环境 | 第68-81页 |
5.2.1 室内复杂楼层环境建模 | 第68-70页 |
5.2.2 室内复杂楼层环境的UWB传播特性分析 | 第70-74页 |
5.2.3 电参数对于UWB透射传播特性的影响 | 第74-79页 |
5.2.4 天线极化方式对UWB传播特性的影响 | 第79-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论文内容回顾 | 第82-83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87-89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89-90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