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6-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创新及不足 | 第20-21页 |
1.5.1 创新 | 第20页 |
1.5.2 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资产管理业务概述 | 第21-27页 |
2.1 资产管理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1 基本概念与特征 | 第21页 |
2.1.2 起源与发展 | 第21-22页 |
2.1.3 产品分类 | 第22页 |
2.2 资管业务新环境 | 第22-23页 |
2.2.1 大资管基本内涵 | 第22-23页 |
2.2.2 业务监管新要求 | 第23页 |
2.2.3 新环境下四大趋势 | 第23页 |
2.3 不同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 | 第23-24页 |
2.3.1 各自特点 | 第23-24页 |
2.3.2 券商相对优势 | 第24页 |
2.4 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2.4.1 证券公司传统四大业务 | 第24-25页 |
2.4.2 资管业务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GL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现状及问题 | 第27-43页 |
3.1 GL证券概况 | 第27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7页 |
3.1.2 公司定位 | 第27页 |
3.2 GL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概况 | 第27-32页 |
3.2.1 持有牌照 | 第27-28页 |
3.2.2 产品类型 | 第28-29页 |
3.2.3 收入比例 | 第29-30页 |
3.2.4 投资比例 | 第30-31页 |
3.2.5 组织架构 | 第31页 |
3.2.6 投资人员 | 第31页 |
3.2.7 营销模式 | 第31-32页 |
3.3 GL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现在存在的问题 | 第32-39页 |
3.3.1 同类券商资管业务效率分析 | 第32-36页 |
3.3.2 GL证券资管业务存在问题 | 第36-39页 |
3.4 目前采取的对策 | 第39-43页 |
3.4.1 定向资产管理产品创新 | 第39-40页 |
3.4.2 集合资产管理产品创新 | 第40-43页 |
第四章 GL资管业务环境变化分析 | 第43-50页 |
4.1 宏观环境变化 | 第43-46页 |
4.1.1 政治法律环境 | 第43-44页 |
4.1.2 经济环境 | 第44-45页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第45页 |
4.1.4 技术环境 | 第45-46页 |
4.1.5 小结 | 第46页 |
4.2 行业环境变化 | 第46-50页 |
4.2.1 行业潜在进入者 | 第46-47页 |
4.2.2 代替品的威胁 | 第47页 |
4.2.3 买方议价能力 | 第47-48页 |
4.2.4 卖方议价能力 | 第48页 |
4.2.5 现有竞争者 | 第48页 |
4.2.6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GL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对策 | 第50-54页 |
5.1 狭义的发展对策 | 第50-51页 |
5.1.1 定向资产管理产品创新 | 第50页 |
5.1.2 集合资产管理产品创新 | 第50-51页 |
5.1.3 专项资产管理产品创新 | 第51页 |
5.2 广义的发展对策 | 第51-54页 |
5.2.1 人力资源 | 第51-52页 |
5.2.2 组织架构 | 第52页 |
5.2.3 服务营销 | 第52页 |
5.2.4 智能技术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6.1 结论 | 第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