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土石混合体的蠕变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土石混合体概念及力学性质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土石混合体蠕变试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秦巴山区浅层滑坡蠕滑特征 | 第15-22页 |
2.1 秦巴山区地质背景 | 第15-17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2.1.2 地质构造 | 第15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15-17页 |
2.2 秦巴山区浅层滑坡特征与演化发展规律 | 第17-22页 |
2.2.1 秦巴山区浅层滑坡发展演化阶段 | 第17-18页 |
2.2.2 秦巴山区浅层滑坡蠕滑特征 | 第18-20页 |
2.2.3 浅层滑坡的蠕滑类型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土石混合体蠕变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 第22-57页 |
3.1 试验方案与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 第22-31页 |
3.1.1 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 第22-23页 |
3.1.2 土石混合体级配试验 | 第23-26页 |
3.1.3 土石混合体大型直剪试验 | 第26-27页 |
3.1.4 蠕变基本概念及特征 | 第27-28页 |
3.1.5 土石混合体蠕变试验方案拟定 | 第28-31页 |
3.2 含水率对蠕变的影响 | 第31-42页 |
3.2.1 不同含水率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 第31-40页 |
3.2.2 不同含水状态下土石混合体蠕变特性分析 | 第40-42页 |
3.3 不同粒径组对蠕变的影响 | 第42-47页 |
3.3.1 不同粒径组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3.3.2 不同粒径组土石混合体的蠕变特性分析 | 第45-47页 |
3.4 不同含石量对蠕变的影响 | 第47-53页 |
3.4.1 不同含石量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3.4.2 不同含石量土石混合体蠕变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3.5 土石混合体长期强度 | 第53-57页 |
3.5.1 长期强度概述 | 第53-54页 |
3.5.2 各因素长期强度影响研究 | 第54-55页 |
3.5.3 长期强度的确定方法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土石混合体蠕变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确定 | 第57-68页 |
4.1 土石混合体蠕变经验本构模型 | 第57-60页 |
4.1.1 蠕变经验模型概述及选取 | 第57-58页 |
4.1.2 蠕变经验模型数据拟合 | 第58-60页 |
4.2 土石混合体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 第60-65页 |
4.2.1 蠕变元件模型 | 第60-61页 |
4.2.2 几种蠕变组合模型 | 第61-63页 |
4.2.3 土石混合体线性蠕变本构模型 | 第63-65页 |
4.3 土石混合体本构模型参数拟合 | 第65-68页 |
第五章 典型浅层土石混合体滑坡蠕变数值模拟分析 | 第68-88页 |
5.1 典型浅层滑坡特征分析 | 第68-72页 |
5.1.1 斜坡结构特征 | 第68页 |
5.1.2 滑坡体特征 | 第68-70页 |
5.1.3 滑坡相关参数试验结果 | 第70页 |
5.1.4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 第70-72页 |
5.2 滑坡数值模拟计算 | 第72-77页 |
5.2.1 数值模拟概述 | 第72-73页 |
5.2.2 模型建立及步骤 | 第73-75页 |
5.2.3 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稳定性 | 第75-77页 |
5.3 滑坡蠕变数值模拟 | 第77-88页 |
5.3.1 扩展的Drucker-Prager模型 | 第77-80页 |
5.3.2 D-P模型蠕变参数计算 | 第80-82页 |
5.3.3 边坡蠕变变形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2-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