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一、对警察减负问题范畴、概括,现状的阐释研究 | 第11-12页 |
二、当前公安民警处理非警务类工作的现状、原因研究 | 第12-13页 |
三、当前公安民警处理非警务类工作的危害研究 | 第13-14页 |
四、如何减少非警务类工作,为警务工作减负 | 第14-15页 |
五、其他政府机关如何更好地解决公众诉求,为公安民警成功减负创造有利环境的研究 | 第15-17页 |
六、减负后的影响公安民警战斗力因素,及提升路径的研究 | 第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8页 |
三、访谈法 | 第18页 |
四、实证分析法 | 第18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五)革新之处与深究难处 | 第19页 |
一、研究角度创新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19页 |
(六)研究工作具备的条件 | 第19-21页 |
一、主观条件 | 第19-20页 |
二、客观条件 | 第20-21页 |
一、对当前警察减负问题的理论假设 | 第21-32页 |
(一)对于警察减负问题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6页 |
1、警察职责的含义及特点 | 第21-22页 |
2、警察减负的概念界定 | 第22页 |
3、警察减负的特点 | 第22-24页 |
4、当前警务工作该如何定位 | 第24-26页 |
(二)判断公安民警负担重的主要指标 | 第26-28页 |
1、警务工作涉及面之广 | 第26-27页 |
2、警务工作强度之大 | 第27-28页 |
(三)警察减负问题理论假设的现实依据 | 第28-32页 |
1、理论依据 | 第28-30页 |
2、实践依据 | 第30-32页 |
二、警察减负问题的实证分析 | 第32-35页 |
(一)警察减负问题实证分析的工具设定 | 第32页 |
(二)警察减负问题的实证数据分析 | 第32-34页 |
(三)警察减负问题的结论分析 | 第34-35页 |
三、警察减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1页 |
(一)行政部门的职能划分存在缺陷 | 第35-36页 |
1、苏州地区行政部门的职能划分及工作现状 | 第35页 |
2、苏州地区行政部门职能对百姓诉求的反映 | 第35-36页 |
3、行政部门职能划分的缺陷对当前苏州警察工作模式产生的影响 | 第36页 |
(二)公安机关对公众做出的自我承诺概念不清 | 第36-37页 |
1、公安机关对公众做出的自我承诺 | 第36页 |
2、苏州公安对社会公众做出的自我承诺 | 第36-37页 |
(三)非职责工作的参与过多 | 第37-39页 |
1、公安工作非职责类工作的概括 | 第37-38页 |
2、苏州一线警察目前所承担的非职责工作的现状 | 第38-39页 |
(四)公民的思想意识缺乏正确引导 | 第39-41页 |
1、苏州地区公众对当前警察职责认识的阐释 | 第39-40页 |
2 苏州地区公众媒体对公民思想意识引导现状 | 第40-41页 |
四、警察减负问题的应对策略 | 第41-47页 |
(一)公安机关自身方面 | 第41-43页 |
1、整合警队资源,切实增加警务辅助类人员工作范畴 | 第41页 |
2 转变思路,切实注重警务类、非警务类工作划分 | 第41-43页 |
(二)政府部门方面 | 第43-45页 |
1、政府明确各类行政部门的职责范围,告知于众 | 第43页 |
2 行政部门明确自身职责、有所担当,切实减少公安工作压力 | 第43-44页 |
3 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应积极主动解决公众诉求 | 第44-45页 |
(三)社会公众方面 | 第45页 |
(四)大众传媒方面 | 第45-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