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0.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0.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0.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4-15页 |
0.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0.4.2 研究框架 | 第15页 |
0.5 研究创新 | 第15-1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1.1 旅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1.2 邮轮旅游为港口城市带来的影响研究 | 第17-18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1 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研究 | 第18页 |
1.2.2 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方法文献梳理 | 第18-19页 |
1.2.3 发展潜力指标预测方法文献梳理 | 第19-20页 |
1.2.4 邮轮旅游研究 | 第20-22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1.1 邮轮旅游 | 第22页 |
2.1.2 旅游发展潜力 | 第22-23页 |
2.1.3 邮轮旅游发展潜力 | 第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旅游系统论 | 第23-24页 |
2.2.2 旅游协同理论 | 第24页 |
2.2.3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4-25页 |
3 邮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5-34页 |
3.1 邮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第25页 |
3.2 邮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25-30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5-26页 |
3.2.2 评价指标确定 | 第26-30页 |
3.3 邮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方法 | 第30-34页 |
3.3.1 因子分析法 | 第30-31页 |
3.3.2 灰色GM(1,1)预测模型 | 第31-34页 |
4 邮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实证研究 | 第34-58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4页 |
4.2 大连与青岛邮轮旅游发展潜力因子分析 | 第34-54页 |
4.2.1 旅游潜力保障力分析 | 第34-41页 |
4.2.2 旅游潜力支持力分析 | 第41-47页 |
4.2.3 旅游市场潜力分析 | 第47-52页 |
4.2.4 邮轮旅游发展潜力总体分析评价 | 第52-54页 |
4.3 大连与青岛邮轮旅游发展潜力指数灰色预测与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4.4 大连邮轮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 第56-58页 |
4.4.1 潜力保障力评价 | 第56页 |
4.4.2 潜力支持力评价 | 第56-57页 |
4.4.3 市场潜力评价 | 第57-58页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8-6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5.2 研究对策和建议 | 第59-62页 |
5.2.1 丰富旅游产品与设施 | 第59-60页 |
5.2.2 刺激邮轮旅游市场需求 | 第60-61页 |
5.2.3 增加邮轮旅游行业人才供给 | 第61页 |
5.2.4 加大邮轮旅游行业政策支持力度 | 第61-62页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