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思想新探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0.1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0.1.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8-9页 |
0.1.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0.2 论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0.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0.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0.3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及预期的学术水平 | 第11-12页 |
0.3.1 研究特色 | 第11页 |
0.3.2 创新之处 | 第11页 |
0.3.3 预期的学术水平 | 第11-12页 |
1 哲学的“殉道者”——普罗米修斯自我意识的觉醒 | 第12-16页 |
1.1 此岸世界观,重树哲学国王地位 | 第12-14页 |
1.1.1 马克思的思想变迁 | 第12-13页 |
1.1.2 离开宗教法庭——重树哲学国王地位 | 第13-14页 |
1.2 自我意识的觉醒——选择伊壁鸠鲁 | 第14-16页 |
2 对于伊壁鸠鲁模仿论的驳斥 | 第16-22页 |
2.1 对德谟克里特与伊壁鸠鲁关系判断 | 第16-17页 |
2.2 德谟克里特与伊壁鸠鲁理论见解分析 | 第17-22页 |
2.2.1 对于科学真理性、确定性的理解 | 第17-18页 |
2.2.2 对于科学活动的理解 | 第18-19页 |
2.2.3 对于反思的理解 | 第19-22页 |
3 自我意识的高扬 | 第22-35页 |
3.1 原子的偏斜运动 | 第22-25页 |
3.1.1 定在中的自由 | 第22-23页 |
3.1.2 打破命运的束缚 | 第23-25页 |
3.2 质的差别 | 第25-27页 |
3.2.1 质的初步探寻 | 第25-26页 |
3.2.2 原子有重量 | 第26-27页 |
3.3 “矛盾”的世界 | 第27-29页 |
3.3.1 “始基”原子和“元素”原子 | 第27-28页 |
3.3.2 “元素”原子——现象的基础 | 第28-29页 |
3.4 时间——现象世界的纯粹形式 | 第29-31页 |
3.4.1 时间向自为的回返 | 第29-30页 |
3.4.2 感性——实体化的时间 | 第30-31页 |
3.5 无宗教的星空下——由神灵到自我的转向 | 第31-35页 |
4 马克思博士论文自我意识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