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混凝土结构裂缝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混凝土内部湿度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混凝土结构收缩应力、应变和开裂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混凝土收缩机理及湿度场理论 | 第17-27页 |
2.0 混凝土干燥收缩机理 | 第17-18页 |
2.1 混凝土自收缩机理 | 第18-19页 |
2.2 湿度场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19-25页 |
2.2.1 混凝土早期湿度变化的组成 | 第19-20页 |
2.2.2 自干燥作用下的相对湿度变化率和自收缩预测模型 | 第20-21页 |
2.2.3 干燥作用下的的相对湿度变化率和收缩预测模型 | 第21-23页 |
2.2.4 总的湿度场控制方程 | 第23-24页 |
2.2.5 湿度场边界条件 | 第24-25页 |
2.3 湿度场相关计算参数 | 第25-26页 |
2.4 湿度和干缩变形的耦合关系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混凝土早期封闭试验 | 第27-55页 |
3.1 试验方案 | 第27-29页 |
3.1.1 试验目的和原理 | 第27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27-29页 |
3.2 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 第29-32页 |
3.2.1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3.2.2 试验过程 | 第30-31页 |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1-32页 |
3.3 混凝土干缩变形试验 | 第32-40页 |
3.3.1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3.3.2 试验过程 | 第33-34页 |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40页 |
3.4 混凝土内部温湿度试验 | 第40-50页 |
3.4.1 试验方法 | 第40-42页 |
3.4.2 试验过程 | 第42-43页 |
3.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50页 |
3.5 钢筋混凝土拉伸试验 | 第50-54页 |
3.5.1 试验方法 | 第50页 |
3.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混凝土结构干缩有限元分析 | 第55-64页 |
4.1 模型介绍 | 第55-58页 |
4.1.1 软件介绍 | 第55页 |
4.1.2 湿度场与温度场的比较 | 第55-56页 |
4.1.3 湿度场的基本假定 | 第56页 |
4.1.4 混凝土收缩有限元模型 | 第56-58页 |
4.2 湿度场求解参数的确定 | 第58-59页 |
4.2.1 湿度对流系数f的讨论与确定 | 第58页 |
4.2.2 与内湿度相关的收缩系数shk的讨论与确定 | 第58-59页 |
4.3 干缩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9-63页 |
4.3.1 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9-61页 |
4.3.2 混凝土收缩应变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拉伸有限元分析 | 第64-76页 |
5.1 普通钢筋混凝土的开裂过程 | 第64-66页 |
5.2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行为 | 第66-67页 |
5.2.1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 | 第66页 |
5.2.2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第66-67页 |
5.3 钢筋混凝土拉伸试验有限元模型 | 第67-70页 |
5.3.1 几何模型 | 第67页 |
5.3.2 模型材料参数的设置 | 第67-69页 |
5.3.3 粘结应力的模拟 | 第69页 |
5.3.4 边界条件和荷载 | 第69页 |
5.3.5 拉伸有限元模型和加载方式 | 第69-70页 |
5.4 拉伸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0-75页 |
5.4.1 干燥养护组计算结果及对比 | 第70页 |
5.4.2 封闭养护组计算结果及对比 | 第70-71页 |
5.4.3 养护龄期和养护湿度对开裂荷载的影响 | 第71-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混凝土收缩对桥梁结构变形的算例分析 | 第76-81页 |
6.1 单跨简支T梁桥的有限元模型 | 第76-77页 |
6.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7-80页 |
6.2.1 跨中截面挠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7-78页 |
6.2.2 横桥向变形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8-79页 |
6.2.3 跨中最大主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9-8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结论 | 第81页 |
7.2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
1.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
2.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