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危险源辨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3 施工安全管理机制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第2章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概述 | 第17-23页 |
2.1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 第17页 |
2.1.1 安全管理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安全管理的内容 | 第17页 |
2.2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研究 | 第17-22页 |
2.2.1 安全事故的内涵 | 第17页 |
2.2.2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特点 | 第17-18页 |
2.2.3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分类 | 第18-19页 |
2.2.4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等级 | 第19-20页 |
2.2.5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 第20-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高速公路施工危险源辨识 | 第23-37页 |
3.1 施工危险源的相关概念 | 第23页 |
3.1.1 危险源的定义 | 第23页 |
3.1.2 危险源的基本要素 | 第23页 |
3.2 高速公路施工危险源致灾机理 | 第23-27页 |
3.2.1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 第23-25页 |
3.2.2 轨迹交叉理论 | 第25-26页 |
3.2.3 因果连锁理论 | 第26-27页 |
3.2.4 系统安全理论 | 第27页 |
3.3 高速公路施工危险源辨识流程 | 第27-36页 |
3.3.1 高速公路施工危险源辨识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 第27-31页 |
3.3.2 高速公路施工危险源全过程辨识 | 第31-33页 |
3.3.3 黔石高速公路施工危险源辨识 | 第33-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评价模型 | 第37-57页 |
4.1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40页 |
4.1.1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4.1.2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40页 |
4.2 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0-47页 |
4.2.1 基于集对分析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0-43页 |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安全评价指标权重 | 第43-47页 |
4.3 实证分析——以黔石高速公路为例 | 第47-54页 |
4.3.1 建立评价指标集 | 第47-48页 |
4.3.2 建立安全评价等级集 | 第48页 |
4.3.3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第48-49页 |
4.3.4 建立集对分析联系度矩阵 | 第49-51页 |
4.3.5 综合评价 | 第51-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5章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预防对策 | 第57-65页 |
5.1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 | 第57页 |
5.1.1 高速公路施工事故预防原理 | 第57页 |
5.1.2 高速公路施工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 | 第57页 |
5.2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预防对策 | 第57-64页 |
5.2.1 高速公路施工从业人员的安全事故预防对策 | 第57-58页 |
5.2.2 高速公路施工设施与设备管理的安全事故预防对策 | 第58-59页 |
5.2.3 高速公路施工作业环境的安全事故预防对策 | 第59页 |
5.2.4 高速公路施工组织管理的安全事故预防对策 | 第59-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