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 第9-11页 |
1.2 堇菜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1.2.1 堇菜属植物形态特征与分布 | 第11页 |
1.2.2 堇菜属植物的分类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3 堇菜属植物的资源价值研究 | 第13-15页 |
1.2.4 堇菜属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 | 第15-16页 |
1.3 早开堇菜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3.1 早开堇菜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 第16页 |
1.3.2 早开堇菜的观赏和药用价值 | 第16-17页 |
1.3.3 早开堇菜的繁殖方式和组织培养研究 | 第17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3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17-30页 |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3.1.1 材料 | 第17页 |
3.1.2 培养基 | 第17-18页 |
3.1.3 培养条件 | 第18页 |
3.1.4 主要试剂及设备 | 第18页 |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19-28页 |
3.3.1 初代培养 | 第19-24页 |
3.3.2 继代增殖培养 | 第24-26页 |
3.3.3 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培养 | 第26-27页 |
3.3.4 有效苗培养 | 第27页 |
3.3.5 生根培养 | 第27-28页 |
3.3.6 炼苗与移栽 | 第28页 |
3.4 试验结果观测与记录 | 第28-30页 |
3.4.1 初代培养 | 第28-29页 |
3.4.2 继代增殖培养 | 第29页 |
3.4.3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 第29页 |
3.4.4 有效苗培养 | 第29页 |
3.4.5 生根培养 | 第29-30页 |
3.4.6 炼苗与移栽 | 第30页 |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30页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63页 |
4.1 初代培养 | 第30-49页 |
4.1.1 外植体最佳灭菌方法 | 第30-33页 |
4.1.2 子叶节定芽的诱导激素配方筛选 | 第33-37页 |
4.1.3 叶片、叶柄不定芽诱导植物生长激素配方筛选 | 第37-42页 |
4.1.4 愈伤组织诱导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4.2 继代增殖培养 | 第49-53页 |
4.2.1 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4.2.2 愈伤组织增殖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4.3 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 | 第53-57页 |
4.3.1 激素浓度和愈伤组织类型对分化率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2 激素浓度和愈伤组织类型对平均不定芽数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早开堇菜有效苗培养 | 第57页 |
4.5 早开堇菜生根培养 | 第57-63页 |
4.5.1 激素浓度和培养基类型对生根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2 激素浓度和培养基类型对平均生根数的影响 | 第59-61页 |
4.5.3 激素浓度和培养基类型对平均根长的影响 | 第61-63页 |
4.6 炼苗与移栽 | 第63页 |
5 结论 | 第63-64页 |
6 讨论 | 第64-67页 |
6.1 早开堇菜材料消毒 | 第64-65页 |
6.2 外植体的类型对早开堇菜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65页 |
6.3 基本培养基的类型对早开堇菜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65-66页 |
6.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早开堇菜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66-67页 |
6.5 早开堇菜的叶片难以直接诱导不定芽 | 第67页 |
7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图版 | 第74-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