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从讼师到律师:清末民初法律服务群体转型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绪论第15-27页
第一章 名称辨析:概念与内涵的解读第27-55页
    一、讼师与讼棍之辨析第27-32页
        (一) 讼师名称的解读第27-29页
        (二) 讼棍名称的界定第29-31页
        (三) 讼师与讼棍之区别第31-32页
    二、讼师与律师之辨析第32-40页
        (一) 西方早期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第32-34页
        (二) 词汇交流互译第34-37页
        (三) 传统讼师与律师之区别第37-40页
    三、关于法律服务群体的界定和解读第40-55页
        (一) 法律服务群体的界定第40-43页
        (二) 传统法律服务群体的解读第43-46页
        (三) 传统法律服务群体的发展历程第46-55页
第二章 社会变迁:法律服务群体转型的背景条件第55-89页
    一、西风渐强与中华文明优势的消褪第55-68页
        (一) 中西方接触与碰撞第55-60页
        (二) 西方法律思潮的传播第60-65页
        (三) 日本崛起的刺激第65-68页
    二、西方列强欺压下的外力压迫与内在动力第68-76页
        (一) 接触中的沉没第68-71页
        (二) 外力压迫下的司法主权丧失第71-73页
        (三) 治外法权收回的内在动力第73-76页
    三、西方舶来品的参照与影响第76-89页
        (一) 外籍律师的执业活动概况第76-80页
        (二) 外籍律师在华法律事务特点第80-83页
        (三) 外籍律师的执业影响第83-89页
第三章 律师制度的创设与发展:法律服务群体转型的制度推动第89-113页
    一、清末律师制度的设计初创第89-99页
        (一) 清末修律启动司法体制变革第89-93页
        (二) 清末律师制度的初步尝试第93-97页
        (三) 律师制度的基本设计第97-99页
    二、民国律师制度的建设发展第99-104页
        (一) 临时政府对律师制度的推动第99-101页
        (二) 北洋政府的律师制度建设第101-102页
        (三) 南京国民政府对律师法律体系的完善第102-104页
    三、民国律师制度的主要内容第104-113页
        (一) 律师资格的限制第104-108页
        (二) 律师义务与律师惩戒第108-113页
第四章 法外之势:清末讼师的生存实况第113-163页
    一、清末讼师活动概况第113-127页
        (一) 讼师活动的地域分布第113-118页
        (二) 讼师活动与民间需求第118-121页
        (三) 对讼师活动的不同表达第121-127页
    二、清末讼师群体的构成、分类第127-140页
        (一) 讼师群体与科举制度第127-131页
        (二) 未仕的生员第131-136页
        (三) 清末讼师的分类与职业化第136-140页
    三、清代讼师的执业素养第140-150页
        (一) 讼师的文字素养第140-144页
        (二) 讼师的法律、经史素养第144-147页
        (三) 讼师的特殊才能与技巧第147-150页
    四、清末典型地区的讼师活动第150-163页
        (一) 基于《樊山政书》的讼师活动统计第151-157页
        (二) 清末典型地区讼师的执业处境第157-160页
        (三) 社会变迁下清末讼师活动的新变化第160-163页
第五章 新从何处来:律师职业群体的构成第163-209页
    一、近代法律教育的兴起第163-174页
        (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教育第163-166页
        (二) 近代法律教育的兴起第166-170页
        (三) 民国法律教育的发展第170-174页
    二、新兴法律人才与律师群体供给第174-195页
        (一) 本土法律人才的培养第174-179页
        (二) 留学日本的留学生第179-187页
        (三) 留学欧美的留学生第187-195页
    三、民国法律人才的职业转换第195-209页
        (一) 法律职业转换基本情况第195-201页
        (二) 职业转换原因分析第201-205页
        (三) 民国律师第一人第205-209页
第六章 旧向何处去:传统讼师的命运第209-247页
    一、新旧交集的司法实况第209-217页
        (一) 民国司法乱象第209-214页
        (二) 阻碍司法建设的原因第214-217页
    二、新旧交集中的惯性存在第217-234页
        (一) “兼理司法”的制度容留第217-222页
        (二) 讼师的惯性生存第222-226页
        (三) 讼师活动空间转移与转换第226-234页
    三、讼师与律师的合作与斗争第234-242页
        (一) 讼师的生存努力第234-237页
        (二) 讼师与律师的合作与斗争第237-242页
    四、“杨三姐告状”案中的讼师与律师第242-247页
第七章 新气象与旧残留:变革带来的思考第247-285页
    一、民国律师业的新气象第247-260页
        (一) 民国律师确立的职业使命第247-251页
        (二) 民国律师新形象实录第251-253页
        (三) 律师职业团体创设第253-260页
    二、无法消逝的旧残留第260-272页
        (一) 民国律师执业乱象第260-263页
        (二) 社会各界对律师的负面评价第263-266页
        (三) “非律师”和“黑律师”现象第266-272页
    三、思考与困惑第272-285页
        (一) “兴”与“灭”:舍旧立新的取舍与判断第272-278页
        (二) 从“高尚职业”到“营业职业”:职业精神的确立与养护第278-285页
结束语第285-289页
参考文献第289-297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297-299页
后记第299-300页

论文共3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衣壳蛋白基因修饰溶瘤腺病毒载体的设计和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