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其他学科论文--中医泌尿学论文

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尿液蛋白质组学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前言第10-12页
第一部分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筛选及中医证候与临床指标关系研究第12-24页
    一、资料与方法第12-15页
        (一) 诊断及病例选择标准第12-13页
            1.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第12页
            2. 糖尿病肾病的分期标准第12页
            3. 中医辨证标准第12-13页
            4. 纳入标准第13页
            5. 排除标准第13页
        (二) 试验方法第13-15页
            1. 病例来源第13页
            2. 观察指标第13-14页
            3. 统计分析第14-15页
    二、结果第15-16页
        (一) 三组证型之间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比较第15页
        (二) 三组证型间体重指数及血糖水平比较第15-16页
    三、分析与讨论第16-23页
        (一) 开展中医证候研究的意义第16页
        (二) 开展早期糖尿病肾病研究的理论依据第16-17页
        (三) 消渴病源流第17-19页
        (四)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研究现状第19-20页
        (五) 尿微量白蛋白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关系分析第20-21页
        (六) 同型半胱氨酸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关系分析第21页
        (七) 体重指数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关系分析第21-23页
    四、小结第23-24页
第二部分 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尿液双向蛋白电泳分析第24-40页
    一、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一) 主要仪器第24页
        (二) 溶液的配制第24-25页
        (三) 方法与步骤第25-29页
            1、尿液样本的来源第25页
            2、尿液总蛋白的提取第25-26页
            3、双向凝胶电泳第26-29页
    二、结果第29-35页
        (一) 双向电泳图谱第29-31页
        (二) 差异蛋白分析第31-35页
    三、分析与讨论第35-39页
        (一) 尿液在中医学诊断中的地位第35-36页
        (二) 尿液是肾脏疾病研究的理想样本第36页
        (三) 开展尿液蛋白质组学检查的意义第36-37页
        (四) 不同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优缺点比较第37页
        (五) 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第37-38页
        (六) 样品制备是蛋白质提取的关键环节第38-39页
    四、小结第39-40页
第三部分 早期糖尿病肾病证候差异蛋白质鉴定与分析第40-51页
    一、仪器与方法第40-42页
        (一) 仪器与试剂第40页
        (二) 方法第40-42页
            1. 胶内酶解第40-41页
            2. 差异蛋白质的MALDI-TOF-MS肽质量指纹图分析第41-42页
    二、结果第42-44页
    三、分析与讨论第44-50页
        (一) 白蛋白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关系分析第44-45页
        (二) Nogo蛋白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间关系分析第45-46页
        (三) 动力蛋白分析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关系分析第46-47页
        (四) 突触融合蛋白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的关系分析第47页
        (五) α1-抗胰蛋白酶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关系分析第47-48页
        (六) 转铁蛋白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关系分析第48-49页
        (七) 转甲状腺素蛋白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关系分析第49-50页
    四、小结第50-51页
第四部分 早期糖尿病肾病证候差异蛋白质的验证第51-58页
    一、仪器与方法第51-53页
        (一) 仪器第51页
        (二) 试剂第51页
        (三) 操作步骤第51-53页
            1. 样本来源第51-52页
            2. 变性蛋白质样本的制备第52页
            3.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制备第52页
            4. 电泳第52页
            5. 转膜第52页
            6. 抗体标记第52页
            7. 显色成像第52-53页
    二、结果第53-54页
    三、分析与讨论第54-57页
        (一)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证候本质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第54-55页
        (二) 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候理论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第55-56页
        (三) 差异蛋白质的筛选得到技术上的验证第56页
        (四) 展望第56-57页
    四、小结第57-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72页
附图第72-83页
致谢第83-84页
文献综述第84-99页
    参考文献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黄鱼内陆可控生态精养技术及生理生化研究
下一篇:降逆汤联合物理疗法干预实验性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