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4页 |
1 海水鱼集约化养殖现状 | 第14-15页 |
1.1 网箱养殖 | 第14页 |
1.2 温室养殖 | 第14页 |
1.3 工业化养殖 | 第14-15页 |
2 影响海水鱼生长的生态因子及作用机理 | 第15-21页 |
2.1 温度对海水鱼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2.2 盐度对海水鱼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 第16页 |
2.3 饲料对海水鱼生长的影响 | 第16-17页 |
2.3.1 饲料组成的影响 | 第16-17页 |
2.3.2 饲料形态的影响 | 第17页 |
2.3.3 饲料着色剂的影响 | 第17页 |
2.4 水质对海水鱼生长的影响 | 第17-19页 |
2.4.1 水体含氮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2.4.2 水体pH值的影响 | 第18-19页 |
2.4.3 水体溶解氧的影响 | 第19页 |
2.4.4 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9页 |
2.5 环境因子改变后鱼类的生理变化 | 第19-21页 |
2.5.1 血清中酶活性的变化 | 第20页 |
2.5.2 血清中血脂的变化 | 第20-21页 |
3 内陆可控生态精养模式选题依据和技术优点 | 第21-24页 |
3.1 选题依据 | 第21页 |
3.2 技术优点 | 第21-22页 |
3.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24-102页 |
1 内陆可控生态精养模式下大黄鱼幼鱼的温度耐受性和血清生化指标 | 第24-31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1.1.1 试验鱼 | 第24页 |
1.1.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1.1.3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5页 |
1.2 试验结果 | 第25-29页 |
1.2.1 大黄鱼幼鱼对温度的耐受性 | 第25-26页 |
1.2.2 不同温度下大黄鱼幼鱼血清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26-29页 |
1.3 讨论 | 第29-31页 |
1.3.1 大黄鱼幼鱼对温度的耐受性 | 第29页 |
1.3.2 不同水温对大黄鱼幼鱼血清中酶的影响 | 第29-30页 |
1.3.3 不同水温对大黄鱼幼鱼血清中血脂的影响 | 第30-31页 |
2 不同水温对大黄鱼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 第31-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2.1.1 试验鱼 | 第31页 |
2.1.2 试验饲料 | 第31-32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2.1.4 消化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2.1.5 水质测定方法 | 第33页 |
2.1.6 数据统计 | 第33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33-38页 |
2.2.1 不同水温对大黄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2 不同水温对大黄鱼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页 |
2.2.3 不同水温对大黄鱼幼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 第34-38页 |
2.3 讨论 | 第38-41页 |
2.3.1 不同水温对大黄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2 不同水温对大黄鱼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2.3.3 不同水温对大黄鱼幼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 第39-41页 |
3 大黄鱼幼鱼不同盐度下鳃结构的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 第41-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3.1.1 试验鱼 | 第41页 |
3.1.2 饲养管理 | 第41页 |
3.1.3 样品制备 | 第41-42页 |
3.2 试验结果 | 第42-47页 |
3.2.1 大黄鱼幼鱼鳃的显微结构 | 第42页 |
3.2.2 大黄鱼幼鱼鳃的超微结构 | 第42-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4 不同盐度对大黄鱼幼鱼生长、Na~+/Ka~+-ATPase活力和养殖水质的影响 | 第49-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4.1.1 试验鱼 | 第49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4.1.3 Na~+/Ka~+-ATPase活力测定方法 | 第50页 |
4.1.4 水质测定方法 | 第50页 |
4.1.5 数据统计 | 第50页 |
4.2 试验结果 | 第50-54页 |
4.3 讨论 | 第54-56页 |
4.3.1 不同对大黄鱼幼鱼生长的影响 | 第54页 |
4.3.2 不同盐度对大黄鱼幼鱼Na~+/Ka~+-ATPase活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3 不同盐度对水质的影响 | 第55-56页 |
5 温度和盐度对大黄鱼幼鱼生长的联合效应 | 第56-6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5.1.1 试验鱼 | 第56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5.1.3 数据统计 | 第57页 |
5.2 试验结果 | 第57-60页 |
5.3 讨论 | 第60-62页 |
6 不同饲料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 | 第62-6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6.1.1 试验鱼 | 第62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62-63页 |
6.1.3 水质测定方法 | 第63页 |
6.1.4 数据统计 | 第63页 |
6.2 试验结果 | 第63-65页 |
6.3 讨论 | 第65-67页 |
6.3.1 不同饲料对大黄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65页 |
6.3.2 不同饲料对大黄鱼幼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 第65-67页 |
7 不同虾青素含量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 第67-73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7.1.1 试验鱼 | 第67页 |
7.1.2 试验饲料与着色剂 | 第67-68页 |
7.1.3 试验方法 | 第68页 |
7.1.4 数据统计 | 第68-69页 |
7.2 试验结果 | 第69-71页 |
7.3 讨论 | 第71-73页 |
7.3.1 虾青素对大黄鱼幼鱼生长的影响 | 第71页 |
7.3.2 虾青素对大黄鱼幼鱼体色的影响 | 第71-73页 |
8 氨氮和亚硝态氮对大黄鱼幼鱼的毒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73-81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8.1.1 试验材料 | 第73页 |
8.1.2 氨氮和亚硝态氮毒性试验方法 | 第73-74页 |
8.1.3 氨氮和亚硝态氮对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试验 | 第74页 |
8.2 试验结果 | 第74-78页 |
8.2.1 氨氮和亚硝态氮对大黄鱼幼鱼毒性的影响 | 第74-76页 |
8.2.2 氨氮和亚硝态氮对大黄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76-78页 |
8.3 讨论 | 第78-81页 |
8.3.1 氨氮和亚硝态氮对大黄鱼幼鱼毒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8.3.2 氨氮和亚硝态氮对大黄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79-81页 |
9 人工配置海水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肉质的影响 | 第81-87页 |
9.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9.1.1 试验鱼 | 第81页 |
9.1.2 试验方法 | 第81-82页 |
9.1.3 人工海水配置方法 | 第82页 |
9.1.4 肉质测定方法 | 第82页 |
9.1.5 数据统计 | 第82-83页 |
9.2 试验结果 | 第83-85页 |
9.2.1 天然海水和人工海水对大黄鱼幼鱼生长的影响 | 第83页 |
9.2.2 天然海水和人工海水对大黄鱼幼鱼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83页 |
9.2.3 天然海水和人工海水对大黄鱼幼鱼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 第83-84页 |
9.2.4 天然海水和人工海水对大黄鱼幼鱼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 第84-85页 |
9.3 讨论 | 第85-87页 |
10 大黄鱼内陆可控生态精养中试试验及水体浮游生物结构分析 | 第87-102页 |
10.1 材料与方法 | 第87-91页 |
10.1.1 试验鱼 | 第87页 |
10.1.2 试验饲料 | 第87页 |
10.1.3 试验方法 | 第87页 |
10.1.4 饲养管理 | 第87-88页 |
10.1.5 池水处理装置 | 第88-90页 |
10.1.6 水体浮游生物结构研究方法 | 第90页 |
10.1.7 水质分析方法 | 第90页 |
10.1.8 肉质测定方法 | 第90页 |
10.1.9 数据统计 | 第90-91页 |
10.2 试验结果 | 第91-97页 |
10.2.1 大黄鱼内陆可控生态精养中试试验生长效果 | 第91页 |
10.2.2 可控生态精养对大黄鱼肉质的影响 | 第91-94页 |
10.2.3 大黄鱼内陆可控生态精养中试试验水体浮游生物结构 | 第94-96页 |
10.2.4 大黄鱼内陆可控生态精养中试试验水质变化情况 | 第96-97页 |
10.3 讨论 | 第97-102页 |
10.3.1 大黄鱼内陆可控生态精养中试试验生长效果 | 第97-99页 |
10.3.2 可控生态精养对大黄鱼肉质的影响 | 第99-100页 |
10.3.3 大黄鱼内陆可控生态精养中试试验水体浮游生物结构 | 第100-101页 |
10.3.4 大黄鱼内陆可控生态精养中试试验水质变化情况 | 第101-102页 |
第三章 可控生态精养模式技术总结 | 第102-108页 |
1 可控生态精养设施 | 第102-105页 |
1.1 可控生态精养温室的结构、材料和朝向 | 第102-104页 |
1.2 加温设施 | 第104-105页 |
1.3 人工增氧设施 | 第105页 |
1.4 养殖水体有机悬浮物分离及氨氮降解系统 | 第105页 |
2 可控生态精养模式养殖管理 | 第105-108页 |
2.1 不换水原则 | 第106页 |
2.2 不用药原则 | 第106页 |
2.3 定量投喂饲料原则 | 第106页 |
2.4 养殖水体多样性生物结构的培养与维护 | 第106-108页 |
创新点 | 第108页 |
技术的延伸及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