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6-28页 |
1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第16-17页 |
1.1 概述 | 第16页 |
1.2 RA发病机制 | 第16页 |
1.3 RA的治疗 | 第16-17页 |
2 氯诺昔康 | 第17-18页 |
3 特立氟胺 | 第18-19页 |
4 经皮给药传递系统 | 第19-21页 |
4.1 概述 | 第19-21页 |
4.2 离子对技术 | 第21页 |
5 论文设计思路的确定 | 第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8页 |
第一章 离子对的形成对特立氟胺和氯诺昔康经皮通透性的影响 | 第28-49页 |
第一节 特立氟胺的合成 | 第28-30页 |
1 试剂与仪器 | 第28页 |
1.1 试剂 | 第28页 |
1.2 仪器 | 第28页 |
2 方法 | 第28-29页 |
2.1 TEF合成 | 第28-29页 |
2.2 TEF纯度测定 | 第29页 |
3 结果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离子对的形成对特立氟胺和氯诺昔康经皮通透性的影响 | 第30-47页 |
1 试剂、仪器与动物 | 第30页 |
1.1 试剂 | 第30页 |
1.2 仪器 | 第30页 |
1.3 动物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36页 |
2.1 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2.2 药物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2.3 药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34页 |
2.4 体外经皮通透性实验 | 第34-35页 |
2.5 FTIR光谱学研究 | 第35页 |
2.6 ~1H-NMR光谱学研究 | 第35-36页 |
2.7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6页 |
3.1 接收液的选择 | 第36-37页 |
3.2 供给液溶剂的选择 | 第37页 |
3.3 化学促透剂对特立氟胺和氯诺昔康经皮通透性的作用 | 第37-38页 |
3.4 有机胺反离子对特立氟胺和氯诺昔康经皮通透性的作用 | 第38-40页 |
3.5 氢键离子对的确证 | 第40-43页 |
3.6 氢键离子对的促透机制分析 | 第43-4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二章 复方特立氟胺氯诺昔康贴剂的设计与最优化 | 第49-67页 |
第一节 有机胺盐的制备及表征 | 第49-52页 |
1 试剂与仪器 | 第49页 |
1.1 试剂 | 第49页 |
1.2 仪器 | 第4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9-52页 |
2.1 有机胺盐的制备方法 | 第49页 |
2.2 DSC与FTIR表征 | 第49-52页 |
第二节 复方特立氟胺氯诺昔康贴剂的设计与最优化 | 第52-65页 |
1 试剂、仪器与动物 | 第52页 |
1.1 试剂 | 第52页 |
1.2 仪器 | 第52页 |
1.3 动物 | 第52页 |
2 方法 | 第52-54页 |
2.1 透皮贴剂的制备工艺 | 第52-53页 |
2.2 复方贴剂的设计与最优化 | 第53-54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3.1 压敏胶基质的选择 | 第54页 |
3.2 TEF和LOX有机胺盐筛选 | 第54-56页 |
3.3 化学促透剂的筛选 | 第56-57页 |
3.4 星点设计与处方最优化 | 第57-6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三章 复方特立氟胺氯诺昔康贴剂的体内研究 | 第67-86页 |
第一节 复方特立氟胺氯诺昔康贴剂的局部药物传递行为 | 第67-78页 |
1 试剂、仪器与动物 | 第67页 |
2 方法 | 第67-73页 |
2.1 生物样品处理 | 第67-68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68-71页 |
2.3 复方贴剂的药物含量测定 | 第71-73页 |
2.4 复方贴剂的局部药物传递行为研究 | 第73页 |
2.5 数据统计 | 第7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第二节 复方特立氟胺氯诺昔康贴剂的药效学初步评价 | 第78-83页 |
1 试剂、仪器与动物 | 第78页 |
1.1 试剂 | 第78页 |
1.2 仪器 | 第78页 |
1.3 动物 | 第78页 |
2 方法 | 第78-79页 |
2.1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效学试验 | 第78-79页 |
2.2 小鼠扭体镇痛试验 | 第79页 |
2.3 数据统计 | 第7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3页 |
3.1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效学评价 | 第79-82页 |
3.2 小鼠扭体镇痛试验 | 第82-83页 |
第三节 复方特立氟胺氯诺昔康贴剂的皮肤刺激性初步评价 | 第83-85页 |
1 试剂、材料、仪器与动物 | 第83页 |
1.1 试剂和材料 | 第83页 |
1.2 动物 | 第83页 |
2 方法 | 第8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3-8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
全文结论 | 第86-88页 |
1 研究工作与成果 | 第86页 |
2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 第86页 |
3 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91页 |
附录 | 第91-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