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4-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18-24页 |
1 材料 | 第18页 |
1.1 仪器 | 第18页 |
1.2 试药 | 第18页 |
2 方法 | 第18-19页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18-19页 |
2.2 血浆阿司匹林酯酶的体外培养 | 第19页 |
2.3 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测定的色谱条件 | 第19页 |
2.4 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评价 | 第19页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19页 |
3 结果 | 第19-22页 |
3.1 方法专属性 | 第19-20页 |
3.2 线性关系考察 | 第20页 |
3.3 精密度试验 | 第20-21页 |
3.4 回收率试验 | 第21页 |
3.5 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4 讨论 | 第22页 |
4.1 阿司匹林酯酶体外培养体系的优化 | 第22页 |
4.2 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对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二咖啡酰奎宁酸与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相互作用的分子对接研究及应用 | 第24-33页 |
1 材料 | 第24-25页 |
1.1 仪器 | 第24页 |
1.2 试药 | 第24-25页 |
2 方法 | 第25-26页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2 血浆阿司匹林酯酶的体外培养 | 第25页 |
2.3 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测定的色谱条件 | 第25页 |
2.4 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评价 | 第25-26页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26页 |
2.6 分子对接研究 | 第26页 |
3 结果 | 第26-28页 |
3.1 方法专属性 | 第26页 |
3.2 线性关系考察 | 第26-27页 |
3.3 精密度试验 | 第27页 |
3.4 回收率试验 | 第27-28页 |
3.5 二咖啡酰奎宁酸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页 |
4 分子对接 | 第28-30页 |
5 讨论 | 第30-31页 |
5.1 阿司匹林酯酶蛋白三维结构的选择 | 第30页 |
5.2 样品的前处理优化 | 第30-31页 |
5.3 二咖啡酰奎宁酸对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对体外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 | 第33-38页 |
1 材料 | 第33-34页 |
1.1 试药 | 第33页 |
1.2 仪器 | 第33页 |
1.3 动物 | 第33-34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4-36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34-36页 |
3 讨论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第四章 HPLC法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对水杨酸排泄的影响 | 第38-44页 |
1 材料 | 第38-39页 |
1.1 仪器 | 第38页 |
1.2 试剂与药品 | 第38-39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2 方法 | 第39-40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39页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2.3 尿液样品处理 | 第39页 |
2.4 给药剂量的确定 | 第39页 |
2.5 尿液的收集 | 第39页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39-40页 |
3 结果 | 第40-42页 |
3.1 专属性试验 | 第40页 |
3.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第40页 |
3.3 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40页 |
3.4 提取回收率 | 第40-41页 |
3.5 稳定性试验 | 第41页 |
3.6 大鼠尿液中水杨酸累积排泄百分率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五章 阿司匹林与灯盏细辛注射液在大鼠体内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 | 第44-54页 |
1 材料 | 第44-45页 |
1.1 试药 | 第44-45页 |
1.2 仪器 | 第45页 |
1.3 动物 | 第45页 |
2 方法 | 第45-46页 |
2.1 色谱及质谱检测条件 | 第45页 |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45页 |
2.3 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 第45页 |
2.4 血浆样品处理 | 第45-46页 |
2.5 给药剂量的确定 | 第46页 |
2.6 血清TXB_2水平的测定 | 第46页 |
2.7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 | 第46页 |
2.8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3 结果 | 第46-52页 |
3.1 专属性实验 | 第46-47页 |
3.2 标准曲线制备 | 第47页 |
3.3 准确度和精密度 | 第47-48页 |
3.4 提取回收率 | 第48-49页 |
3.5 稳定性考察 | 第49页 |
3.6 介质效应考察 | 第49页 |
3.7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 | 第49-51页 |
3.8 大鼠体内药效学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符号&缩略语 | 第56-57页 |
论文综述 | 第57-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