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世界四节蜉科研究概况 | 第10页 |
1.2 中国二翅蜉亚科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3 生态观察 | 第11页 |
1.4 DNA条形码技术及应用 | 第11-12页 |
1.5 DNA条形码技术在蜉蝣目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第2章 中国二翅蜉亚科种类描述 | 第14-72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14-1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2.2.2 实验器具及试剂 | 第14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14-16页 |
2.3 二翅蜉亚科主要鉴别特征 | 第16-17页 |
2.3.1 稚虫主要鉴别特征 | 第17页 |
2.3.2 成虫主要鉴别特征 | 第17页 |
2.3.3 生活习性 | 第17页 |
2.4 二翅蜉亚科分属检索表 | 第17页 |
2.4.1 稚虫分属检索表 | 第17页 |
2.4.2 成虫分属检索表 | 第17页 |
2.5 种类描述 | 第17-72页 |
2.5.1 二翅蜉属Cloeon Leach,1815 | 第17-39页 |
2.5.2 原二翅蜉属Procloeon Bengtsson,1915 | 第39-66页 |
2.5.3 刺翅蜉属Centroptilum Eaton,1869 | 第66-72页 |
第3章 浅绿二翅蜉Cloeon viridulum生态观察 | 第72-80页 |
3.1 引言 | 第7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3.2.1 研究材料 | 第72页 |
3.2.2 采样工具 | 第72页 |
3.2.3 研究方法 | 第72-73页 |
3.3 浅绿二翅蜉部分生态学特征总结和讨论 | 第73-76页 |
3.3.1 分布及生活习性 | 第73页 |
3.3.2 摄食 | 第73-74页 |
3.3.3 羽化 | 第74-75页 |
3.3.4 交尾与婚飞 | 第75页 |
3.3.5 产卵和孵化 | 第75-76页 |
3.4 环境因子对浅绿二翅蜉的影响 | 第76-77页 |
3.4.1 环境因子 | 第76页 |
3.4.2 种群发生状态 | 第76-77页 |
3.5 理化因子的影响 | 第77-80页 |
3.5.1 温度对浅绿二翅蜉种类生长发育与分布的影响 | 第77-79页 |
3.5.2 水体水质、底质对浅绿二翅蜉种群动态的影响 | 第79页 |
3.5.3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79-80页 |
第4章 DNA条形码在二翅蜉亚科物种鉴定和系统学的应用 | 第80-93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80-8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80-82页 |
4.1.2 实验器具及试剂 | 第82-83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83-85页 |
4.1.4 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85-8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6-93页 |
4.2.1 总DNA提取、目的DNA片段扩增及测序结果 | 第86-87页 |
4.2.2 样本目的片段间的K2P遗传距离 | 第87-89页 |
4.2.3 基于COI条形码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 | 第89-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