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古济南城水系与空间形态关系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6-36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6-19页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第19-20页
    1.3 研究的学术基础第20-30页
        1.3.1 中国古代地方性城市形态的研究基础第22-25页
        1.3.2 中国古代城市群体研究基础第25-26页
        1.3.3 中国城市水系统的相关研究基础第26-27页
        1.3.4 济南的城市史研究基础第27-29页
        1.3.5 考古和文献的研究基础第29-30页
    1.4 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第30-31页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31-36页
第2章 古代济南城市发展综述第36-69页
    2.1 先秦:济南地区的城市群第36-54页
        2.1.1 济南地区的早期城市的考古线索第36-40页
        2.1.2 春秋时期济南地区的城市群第40-42页
        2.1.3 春秋时齐文化在济南的确立第42-46页
        2.1.4 战国时济南地区古代城市的快速发展第46-50页
        2.1.5 西汉时济南地区建置的稳定与核心城市的确立第50-52页
        2.1.6 传统观念中“济南”的特征第52-54页
    2.2 隋唐至宋元:济南府城的成型第54-64页
        2.2.1 沿革述要第54-57页
        2.2.2 宋、金、元间济南的城市发展第57-64页
    2.3 明清:济南府城的重建与稳定发展第64-67页
        2.3.1 沿革述要第64-65页
        2.3.2 明清济南府城的发展第65-67页
    2.4 小结:“济南府”的成城第67-69页
第3章 古代济南“依山傍水抱泉”的城市选址分析第69-132页
    3.1 本章的研究范围与问题的提出第69-73页
    3.2 黄河-济水-运河的流域变迁史略第73-108页
        3.2.1 黄河下游变迁史略第73-81页
        3.2.2 济水变迁史略第81-88页
        3.2.3 与济南相关的运河变迁第88-94页
        3.2.4 古代济南城周边的水系统变迁第94-108页
    3.3 流域视角下济南地区的城市群落变迁探讨第108-119页
        3.3.1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济南地区的城市消涨第108-110页
        3.3.2 隋唐至宋时济南地区的城市消涨第110-115页
        3.3.3 明、清时济南周边的城市变迁第115-119页
    3.4 古代济南城“依山傍水抱泉”的选址分析第119-131页
        3.4.1 古代济南城(历城)选址的思想渊源第119-121页
        3.4.2 历下古城的地利说第121-131页
    3.5 小结第131-132页
第4章 古济南城的水系统变迁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第132-220页
    4.1 本章的研究范围与问题的提出第132-133页
    4.2 南北朝时期的历城县的水系与城市形态演变第133-163页
        4.2.1 历城初始成城的位置与时间第134-135页
        4.2.2 舜井、舜祠、历山以及“双子城”的已有考证第135-143页
        4.2.3 关于历城历史上是否存在“双子城”的讨论第143-154页
        4.2.4 几个关键性参考点的讨论和定位第154-161页
        4.2.5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历城县的城市形态推测第161-163页
    4.3 唐宋齐州城至金元济南府的水系与城市形态演变第163-184页
        4.3.1 历城在唐宋年间扩张的具体时间推测第164-167页
        4.3.2 晚唐至北宋齐州城“三重城”的城市形态第167-172页
        4.3.3 晚唐至北宋齐州城的水系统第172-178页
        4.3.4 济南府城护城河与黑虎泉产生第178-182页
        4.3.5 金、元时期济南城遭受的兵灾、水灾,以及大明湖的扩张第182-184页
    4.4 明清时济南府城的城市形态变迁第184-217页
        4.4.1 明、清时期的济南府城、池第185-200页
        4.4.2 明代府城由“州城”转“王城”的空间布局转变第200-217页
    4.5 小结第217-220页
第5章 古济南城水系统与城市空间的运作机制第220-292页
    5.1 本章的研究范围与问题的提出第220-221页
    5.2 古济南城的防洪体系第221-242页
        5.2.1 历史时期济南的洪涝灾害第221-226页
        5.2.2 古代济南的城市防洪方略第226-239页
        5.2.3 古济南城的防洪特色第239-242页
    5.3 古济南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第242-255页
        5.3.1 古代济南的城市攻防记录第242-253页
        5.3.2 古代济南城防御体系的特点第253-255页
    5.4 古代济南城的水系文化景观与水系管理第255-290页
        5.4.1 古代济南城的水系管理第255-264页
        5.4.2 古代济南城的泉水景观第264-272页
        5.4.3 古代济南城的湖水景观第272-283页
        5.4.4 古代济南城的景观集称第283-290页
    5.5 小结第290-29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292-301页
    6.1 结论第292-299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299-300页
    6.3 研究展望第300-301页
参考文献第301-31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312-313页
致谢第313-314页
附件第314页

论文共3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视域中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
下一篇: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