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32页 |
一、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28页 |
三、思路、理论、方法 | 第28-32页 |
第一章 滥觞之间: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源流考辨 | 第32-61页 |
第一节 清代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之滥觞 | 第32-46页 |
一、回应实践:清代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出现的缘由 | 第32-34页 |
二、雏形显现:清代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的基本架构 | 第34-40页 |
三、官府掌控与民主萌芽:清代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40-43页 |
四、概念模糊与机制粗疏:清代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的历史局限 | 第43-46页 |
第二节 晚清民国公司董事会制度的形成 | 第46-55页 |
一、晚清时期公司董事会制度的初现 | 第46-50页 |
二、民国时期公司董事会制度的发展 | 第50-53页 |
三、制度形效与政府掌控:晚清民国公司董事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 第53-55页 |
第三节 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变迁 | 第55-60页 |
一、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缘起 | 第55-56页 |
二、在博弈中走向自治: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变迁历程 | 第56-59页 |
三、外行治理: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二章 边缘生存:晚清时期大学董事会制度的酝酿与初创(1840-1911) | 第61-97页 |
第一节 晚清教会书院管理与董事会制度的酝酿 | 第61-68页 |
一、零星出现:早期教会书院管理与董事会的设立状况 | 第63-65页 |
二、粗放与分散:早期教会书院的管理特征或问题 | 第65页 |
三、规范、整合与沟通:早期教会书院管理的发展空间 | 第65-68页 |
第二节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董事会双层治理模式的初创 | 第68-81页 |
一、在华生存困境 | 第68-69页 |
二、寻求整合发展 | 第69-72页 |
三、求助母国 | 第72-75页 |
四、双层治理模式:西方托事部—在华校董会 | 第75-79页 |
五、托管经营与社会互动:双层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79-81页 |
第三节 晚清国人自办学校董事会制度的创设或沿袭 | 第81-95页 |
一、设立或构想:新式学校董事会制度 | 第82-91页 |
二、沿袭旧制:改制之后的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 | 第91-93页 |
三、承袭与创新:晚清学校董事会制度的演进 | 第93-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三章 风生水起:民初北洋时期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形成与多元(1912-1926) | 第97-131页 |
第一节 关于教会大学“在华校董会”的第一次立案之争 | 第97-106页 |
一、民族主义的碰撞 | 第97-99页 |
二、《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出台以后 | 第99-100页 |
三、顺应、排斥或观望:有关立案之态度 | 第100-103页 |
四、依然故我:在华校董会改组之后 | 第103-106页 |
第二节 民国初期私立大学董事会制度的确立 | 第106-115页 |
一、筹集资金与博取资本:私立大学董事会设立之因 | 第106-108页 |
二、资金筹划机构:董事会的文本定位 | 第108-111页 |
三、权力中心的风暴:董事会引发的校内治理问题 | 第111-115页 |
第三节 北洋时期国立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出现及其困境 | 第115-130页 |
一、缘何植入:国立大学董事会设立之可能 | 第116-117页 |
二、翘首东南:东南大学首设国立大学董事会之可能 | 第117-120页 |
三、政府掌控:国立大学董事会的制度架构 | 第120-124页 |
四、昙花之影:国立大学董事会制度的生存困境 | 第124-127页 |
五、自治抑或他治:国立大学董事会制度的性质考辨 | 第127-130页 |
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四章 持续改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董事会制度的调整与转向(1927-1949) | 第131-172页 |
第一节 国民政府系列教育政策强势出台 | 第131-135页 |
第二节 关于教会大学“在华校董会”的第二次立案之争 | 第135-150页 |
一、主动、妥协或徘徊:态度之转变 | 第135-141页 |
二、遵章改组与地位转变 | 第141-148页 |
三、从托管经营到学校治理:在华校董会 | 第148-150页 |
第三节 国立化前后的私立大学董事会 | 第150-161页 |
一、治理问题与资金拮据:私立大学董事会改组之因——以厦大为个案 | 第150-151页 |
二、多元组成与官员加入:董事会结构之改组 | 第151-153页 |
三、退出权力中心:董事会职权之调整 | 第153-156页 |
四、各有所思:多元角色加入董事会之初衷 | 第156-157页 |
五、国立化与权力让渡 | 第157-161页 |
第四节 全面抗战前后教会大学董事会的联合与转向 | 第161-171页 |
一、从分散走向联合:西方托事部 | 第161-164页 |
二、转向政府:非常时期之在华校董会(1937-1945) | 第164-168页 |
三、战后改组 | 第168-171页 |
小结 | 第171-172页 |
余论 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落幕 | 第172-178页 |
一、被架空的权力:董事会治校权的消失 | 第172-173页 |
二、商人担纲:校董会成员结构的调整 | 第173-176页 |
三、黯然落幕 | 第176-178页 |
结语 变迁之惑: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变迁主题的历史考察 | 第178-198页 |
一、博弈困局: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变迁轨迹 | 第179-184页 |
二、本土生发抑或外部嫁接?——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之源流 | 第184-187页 |
三、筹资机制抑或治理机制?——三类大学的董事会功能定位之比较 | 第187-192页 |
四、缘何这般?——大学董事会制度之中美比较 | 第192-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6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206-207页 |
后记 | 第207-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