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云南地区洞穴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2-13页 |
1.2.2 云南高原夷平面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3-14页 |
1.2.3 数字高程模型在构造地貌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3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2.1.2 地质基础 | 第19-20页 |
2.1.3 地貌特征 | 第20-21页 |
2.1.4 气候特征 | 第21页 |
2.1.5 水文特征 | 第21页 |
2.1.6 土壤植被 | 第21-22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第3章 基于ASTER-GDEM的云南高原地貌面提取 | 第23-29页 |
3.1 数据来源及图像预处理 | 第23-24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23页 |
3.1.2 图像预处理 | 第23-24页 |
3.2 地貌面提取与分级 | 第24-29页 |
3.2.1 地貌面提取 | 第24-25页 |
3.2.2 地貌面分级 | 第25-27页 |
3.2.3 提取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第4章 云南高原岩溶洞穴分布特征与发育机理研究 | 第29-47页 |
4.1 空间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4.2 岩溶洞穴发育的影响因素 | 第30-41页 |
4.2.1 岩性与地层 | 第30-34页 |
4.2.2 地质构造 | 第34-35页 |
4.2.3 气候 | 第35-37页 |
4.2.4 水文 | 第37-41页 |
4.3 云南高原岩溶洞穴发育机理研究 | 第41-47页 |
4.3.1 岩溶洞穴景观形成阶段分析 | 第41-44页 |
4.3.2 高原地貌面上的岩溶洞穴发育机理 | 第44-45页 |
4.3.3 高原斜坡带上的岩溶洞穴发育机理 | 第45-47页 |
第5章 云南高原地貌面与斜坡带岩溶洞穴景观差异分析 | 第47-60页 |
5.1 岩溶洞穴分层特征 | 第47-49页 |
5.2 岩溶洞穴形态特征 | 第49-54页 |
5.2.1 平面形态 | 第49-50页 |
5.2.2 纵剖面形态 | 第50页 |
5.2.3 横截面形态 | 第50-53页 |
5.2.4 洞穴小形态 | 第53-54页 |
5.3 洞穴沉积物景观差异 | 第54-60页 |
5.3.1 机械沉积 | 第54-55页 |
5.3.2 次生化学沉积 | 第55-58页 |
5.3.3 生物和文化层沉积 | 第58-60页 |
第6章 云南高原岩溶洞穴研究的地学意义 | 第60-62页 |
6.1 岩溶洞穴是反映区域构造演化和高原隆升的重要依据 | 第60页 |
6.2 岩溶洞穴是反映云南高原区域地貌演化的重要形迹 | 第60-61页 |
6.3 洞穴沉积物是研究云南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良好“材料” | 第61-6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63页 |
7.2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