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论文--中国武术论文--拳术论文--太极拳论文

大学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导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4-16页
        1.1.1 理论背景第14页
        1.1.2 现实背景第14-15页
        1.1.3 问题提出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页
    1.3 研究假设第16-17页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8页
    1.6 研究的重难点以及创新点第18页
    1.7 本章小结第18-20页
2 文献综述第20-37页
    2.1 武术及相关分类研究第20-23页
        2.1.1 武术第20-21页
        2.1.2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第21-22页
        2.1.3 内家拳与外家拳第22-23页
    2.2 武术文化研究第23-25页
    2.3 太极拳文化研究第25-28页
    2.4 高等院校文化教育状况研究第28-29页
    2.5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现状研究第29-34页
    2.6 体育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研究第34-35页
    2.7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37-41页
    3.1 研究对象第37页
    3.2 研究方法第37-41页
        3.2.1 文献研究法第37页
        3.2.2 对比分析法第37页
        3.2.3 问卷调查法第37-38页
        3.2.4 数理统计法第38-39页
        3.2.5 教学实验法第39-41页
4 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建构第41-78页
    4.1 文化的解释第41-43页
        4.1.1 文化的概念第41-42页
        4.1.2 文化人类学第42页
        4.1.3 文化形态学第42-43页
        4.1.4 文化的本质第43页
    4.2 传统文化与太极拳第43-51页
        4.2.1 传统文化内涵第43-45页
        4.2.2 儒家文化与道家、道教文化概述第45-49页
        4.2.3 传统文化认知第49-50页
        4.2.4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对太极拳的双重影响第50-51页
    4.3 太极拳文化本体探骊——道家、道教辩证思想的文化解释第51-61页
    4.4 太极拳与“道”第61-62页
    4.5 太极拳文化阐释第62-64页
    4.6 太极拳文化内涵第64-69页
        4.6.1 太极拳精神——太极拳心法、技术秉承“悟道”文化第64-65页
        4.6.2 太极拳道德——太极拳心法、技术秉承“蓄德”文化第65-66页
        4.6.3 太极拳功夫——太极拳心法、技术秉承“修命”文化第66-69页
            4.6.3.1 遵循“阴阳”理论第66-67页
            4.6.3.2 遵循“五行”“八卦”理论第67-68页
            4.6.3.3 遵循“藏象”“五行生克”理论第68页
            4.6.3.4 遵循“天人合一”理论第68页
            4.6.3.5 遵循“气血”“经络”理论第68-69页
    4.7 太极拳文化的精神价值第69-70页
    4.8 太极拳“术道融合”教学的理论——促进5项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第70-76页
        4.8.1 太极拳精神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属性探讨第70-71页
        4.8.2 太极拳道德促进社会适应的教育属性探讨第71-72页
        4.8.3 太极拳功夫促进运动参与、技能、身体健康的教育属性探讨第72-73页
        4.8.4 武当太极拳行功配套功法与机理第73-76页
    4.9 本章小结第76-78页
5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现状及其分析第78-98页
    5.1《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达标评价问卷》编制流程第78-84页
    5.2 大学5项体育教学目标现状调查第84-87页
    5.3 影响教学目标的因素分析第87-96页
        5.3.1 大学生人口信息的调查第87-89页
        5.3.2 人口信息与体育教学目标关系的分析第89-96页
            5.3.2.1 性别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89-90页
            5.3.2.2 专业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90页
            5.3.2.3 学校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90-91页
            5.3.2.4 户籍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91页
            5.3.2.5 家庭平均月收入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91-92页
            5.3.2.6 家庭成员是否参加武术活动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92页
            5.3.2.7 民族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92-93页
            5.3.2.8 大学生有无宗教信仰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93页
            5.3.2.9 小学期间有无武术课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93-94页
            5.3.2.10 初中期间有无体育课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94页
            5.3.2.11 高中期间有无武术课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94-95页
            5.3.2.12 大学武术课内容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95页
            5.3.2.13 大学生了解武术文化途径与体育教学目标差异检验第95-96页
    5.4 教学目标现状分析及建议第96-97页
    5.5 本章小结第97-98页
6 太极拳文化教学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实践探讨第98-124页
    6.1 教学模式——教授—体悟—内化第98-122页
        6.1.1 教学目标——体现身心健康的多元化第98-99页
        6.1.2 教学内容第99页
            6.1.2.1 实验组太极拳文化教学内容第99页
            6.1.2.2 对照组太极拳教学内容第99页
            6.1.2.3 教学内容顺序第99页
        6.1.3 教学方法手段第99-102页
            6.1.3.1 实验组太极拳文化教学方法手段第100-101页
                6.1.3.1.1 阅读指导法第100页
                6.1.3.1.2 体悟法第100-101页
                6.1.3.1.3 讲解法第101页
                6.1.3.1.4 动作示范法第101页
                6.1.3.1.5 练习法第101页
            6.1.3.2 对照组太极拳教学方法第101-102页
                6.1.3.2.1 讲解法第101页
                6.1.3.2.2 动作示范法第101页
                6.1.3.2.3 练习法第101页
                6.1.3.2.4 教法选择第101-102页
        6.1.4 学年教学进度第102-103页
        6.1.5 教学周历第103-111页
        6.1.6 教学过程实施方案第111-114页
        6.1.7 教学评价第114-122页
            6.1.7.1 太极拳文化教学内容评价第114-116页
            6.1.7.2 太极拳文化教学评价第116-122页
                6.1.7.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武术技术、身体素质客观评价第117-118页
                6.1.7.2.2 实验组与对照组5项体育教学目标主观评价第118-122页
    6.2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7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24-126页
    7.1 研究结论第124-125页
    7.2 展望第125-126页
8 致谢第126-127页
9 参考文献第127-134页
    9.1 中文文献第127-132页
        9.1.1 著作第127-128页
        9.1.2 期刊论文第128-132页
        9.1.3 学位论文第132页
    9.2 外文文献第132-134页
10 附件第134-138页
    附件一第134-135页
    附件二第135-137页
    附件三第137-138页
11 个人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成果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竞赛、训练及针刺调控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下一篇:王芗斋武术人生与拳术思想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