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导论 | 第14-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1.1 如何科学、有效的消除疲劳是现代竞赛、训练的保证 | 第14页 |
1.1.2 针刺在运动恢复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 第14页 |
1.1.3 现有对针刺和人体机能状态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第14页 |
1.1.4 代谢组学应用于人体科学优势明显 | 第14-15页 |
1.1.5 项目的选取 | 第15-16页 |
1.1.6 现有对800m及大负荷训练研究的局限性 | 第16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1.3 论文总体设计路线图 | 第18-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38页 |
2.1 代谢组学概述 | 第19-29页 |
2.1.1 何谓代谢组学 | 第19-20页 |
2.1.2 代谢组学检测主要手段 | 第20-21页 |
2.1.3 代谢组学解析流程 | 第21-23页 |
2.1.4 代谢组学应用运动人体科学 | 第23-29页 |
2.2 应用代谢组学研究运动后人体展望 | 第29-32页 |
2.2.1 代谢组学研究人体机能状态的机制——代谢通路 | 第30-32页 |
2.2.2 代谢组学研究机体机能状态的优势 | 第32页 |
2.3 针刺对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的影响 | 第32-34页 |
2.3.1 针刺对运动后能源物质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 针刺对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方面的影响 | 第33页 |
2.3.3 针刺对运动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4 针刺中枢神经递质和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34页 |
2.4 针刺腧穴的选取 | 第34-35页 |
2.5 应用代谢组学研究针刺疗法的优势 | 第35-38页 |
2.5.1 应用代谢组学有助于定量、定性评价针刺疗法 | 第35页 |
2.5.2 应用代谢组学有助于解决“时间针刺”实验研究问题 | 第35-36页 |
2.5.3 运用代谢组学有助于针刺中医传统理论与西医研究的结合 | 第36页 |
2.5.4 应用代谢组学有助于针刺效应机制研究 | 第36-37页 |
2.5.5 应用代谢组学有助于针刺处方配伍规律研究 | 第37-38页 |
3 实验一 男子中长跑运动员800m跑及针刺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 第38-68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9-44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39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39页 |
3.2.3 专家访谈法 | 第39页 |
3.2.4 实验法 | 第39-44页 |
3.2.4.1 实验对象 | 第39-40页 |
3.2.4.2 实验流程 | 第40页 |
3.2.4.3 实验效果的保证 | 第40-41页 |
3.2.4.4 针刺方案 | 第41页 |
3.2.4.5 RPE疲劳量表和心率 | 第41-42页 |
3.2.4.6 样品采集 | 第42页 |
3.2.4.7 样品处理 | 第42-43页 |
3.2.4.8 NMR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和处理 | 第43页 |
3.2.4.9 多变量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4页 |
3.3 800m跑尿液NMR代谢组学图谱 | 第44-61页 |
3.3.1 结果 | 第44-50页 |
3.3.1.1 800m跑测试成绩 | 第44-45页 |
3.3.1.2 800m跑后RPE量表和心率 | 第45-46页 |
3.3.1.3 800m跑前、后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第46-50页 |
3.3.2 讨论 | 第50-60页 |
3.3.2.1 800m跑能量代谢 | 第50-54页 |
3.3.2.2 次黄嘌呤代谢——氧化应激 | 第54-56页 |
3.3.2.3 酪氨酸代谢——神经调节 | 第56-57页 |
3.3.2.4 甲烷代谢 | 第57-58页 |
3.3.2.5 乳酸的大量堆积 | 第58-59页 |
3.3.2.6 NMR尿液代谢组学技术分析800m跑的优势 | 第59-60页 |
3.3.3 结论 | 第60-61页 |
3.4 针刺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 | 第61-68页 |
3.4.1 结果 | 第61-65页 |
3.4.1.1 针刺后RPE量表和心率 | 第61-62页 |
3.4.1.2 实验组和对照组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第62-65页 |
3.4.2 讨论 | 第65-68页 |
3.4.2.1 能源物质的恢复 | 第65-66页 |
3.4.2.2 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 | 第66-68页 |
3.4.3 结论 | 第68页 |
4 实验二 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及针刺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 第68-101页 |
4.1 前言 | 第68-6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69-73页 |
4.2.1 文献资料法 | 第69页 |
4.2.2 问卷调查法 | 第69页 |
4.2.3 专家访谈法 | 第69页 |
4.2.4 实验法 | 第69-73页 |
4.2.4.1 实验对象 | 第69-70页 |
4.2.4.2 训练内容 | 第70页 |
4.2.4.3 实验流程 | 第70-71页 |
4.2.4.4 实验保障 | 第71页 |
4.2.4.5 针刺方案 | 第71-72页 |
4.2.4.6 RPE疲劳量表和心率 | 第72页 |
4.2.4.7 样品采集 | 第72页 |
4.2.4.8 样品处理 | 第72页 |
4.2.4.9 NMR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和处理 | 第72-73页 |
4.2.4.10 多变量统计分析 | 第73页 |
4.2.5 数理统计法 | 第73页 |
4.3 大负荷训练后尿液NMR代谢组学图谱 | 第73-84页 |
4.3.1 结果 | 第73-78页 |
4.3.1.1 RPE量表和心率 | 第73-74页 |
4.3.1.2 大负荷训练前、后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第74-78页 |
4.3.2 讨论 | 第78-84页 |
4.3.2.1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代谢 | 第78-81页 |
4.3.2.2 磷酸原系统代谢 | 第81页 |
4.3.2.3 无氧糖酵解系统代谢 | 第81-82页 |
4.3.2.4 次黄嘌呤代谢——氧化应激 | 第82页 |
4.3.2.5 甲烷代谢——氧化三甲胺 | 第82页 |
4.3.2.6 乳酸的大量堆积 | 第82页 |
4.3.2.7 本次训练课代谢特点 | 第82-84页 |
4.3.3 结论 | 第84页 |
4.4 针刺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 | 第84-101页 |
4.4.1 结果 | 第84-90页 |
4.4.1.1 RPE量表和心率 | 第84-85页 |
4.4.1.2 针刺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第85-90页 |
4.4.2 讨论 | 第90-100页 |
4.4.2.1 代谢通路分析 | 第90-94页 |
4.4.2.2 针刺促进运动后机体机能恢复的生理生化机理 | 第94-99页 |
4.4.2.3 针刺的靶向性目标 | 第99页 |
4.4.2.4 NMR代谢组学技术与针刺研究的结合 | 第99-100页 |
4.4.3 结论 | 第100-101页 |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5.1 结论 | 第101-102页 |
5.2 创新点 | 第102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6页 |
附件 | 第116-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主要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