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山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的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本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 2. 隧道围岩变形理论 | 第14-21页 |
| ·隧道围岩变形的三个阶段 | 第14-15页 |
| ·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 ·隧道几何形状、位置 | 第15页 |
| ·围岩特性 | 第15页 |
| ·施工方法 | 第15页 |
| ·支护类型及支护时间 | 第15-16页 |
| ·隧道围岩的应力分析 | 第16-17页 |
| ·土体弹塑性模型 | 第17-20页 |
| ·Mohr-Coulomb屈服准则 | 第17-18页 |
| ·Drucker-Prage屈服准则 | 第18-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3. 草帽山隧道工程概况和主体工程设计 | 第21-29页 |
| ·隧址区自然条件 | 第21页 |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 ·气象资料 | 第21页 |
| ·隧址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3页 |
| ·地层岩性条件 | 第21-22页 |
| ·水文条件 | 第22-23页 |
| ·地质构造条件 | 第23页 |
| ·不良地质作用情况 | 第23页 |
| ·地震情况 | 第23页 |
|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主要结论 | 第23-24页 |
| ·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 第23-24页 |
|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 | 第24页 |
| ·隧道平面及纵断面设计 | 第24-25页 |
| ·横断面设计 | 第25页 |
| ·洞口位置与洞门设计 | 第25页 |
| ·衬砌结构设计 | 第25-27页 |
| ·明洞衬砌设计 | 第25页 |
| ·暗洞衬砌设计 | 第25-26页 |
| ·膨胀岩段衬砌结构设计 | 第26-27页 |
| ·横通道衬砌设计 | 第27页 |
| ·隧道防排水设计 | 第27-28页 |
| ·隧道内路面设计 | 第28页 |
| ·隧道抗震设防措施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4. 草帽山隧道数值模拟 | 第29-61页 |
| ·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原理 | 第29-32页 |
| ·模拟开挖过程原理 | 第29-31页 |
| ·隧道开挖施工过程实现 | 第31-32页 |
| ·数值模拟分析流程 | 第32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参数选取 | 第32-33页 |
| ·建模过程图 | 第33-35页 |
| ·各个求解迭代收敛过程图及其分析 | 第35-36页 |
| ·初始状态的数值模拟 | 第36-42页 |
| ·隧道开挖和支护模拟 | 第42-50页 |
| ·货车荷载数值模拟 | 第50-59页 |
| ·实测变形值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5. 草帽山隧道变形的防治措施 | 第61-65页 |
| ·一般围岩段的防治措施 | 第61页 |
| ·膨胀岩段的防治措施 | 第61-62页 |
| ·亚砂土段的防治措施 | 第62页 |
| ·黄土段的防治措施 | 第62-63页 |
| ·开挖时地下水的防治措施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6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隧道围岩长期稳定性预测 | 第65-71页 |
| ·模糊理论简介 | 第65页 |
| ·综合预测体系的建立 | 第65-67页 |
| ·建立因素集 | 第66页 |
| ·建立评判集 | 第66页 |
| ·建立预测模型 | 第66-67页 |
| ·预测指标隶属度计算及权重的确定 | 第67-68页 |
| ·预测指标隶属度计算 | 第67页 |
| ·预测权重的确定 | 第67页 |
| ·综合评判 | 第67-68页 |
| ·草帽山隧道长期稳定性预测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页 |
| ·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作者简历 | 第76-7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