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3-25页 |
2.1.1 工业企业 | 第23页 |
2.1.2 行业类别 | 第23页 |
2.1.3 开发区 | 第23-24页 |
2.1.4 区域 | 第24页 |
2.1.5 工业用地 | 第24页 |
2.1.6 工业用地调查 | 第24页 |
2.1.7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2.1 工业区位理论 | 第25页 |
2.2.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第25-26页 |
2.2.3 集聚效应理论 | 第26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2.3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2.3.1 一般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2.3.2 不同角度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泰州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多角度评价 | 第30-51页 |
3.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 第30-33页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30-32页 |
3.1.2 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3.2 研究方法与模型 | 第33-37页 |
3.2.1 评价单元 | 第33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页 |
3.2.3 评价指标现状值和理想值的确定 | 第33页 |
3.2.4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33-34页 |
3.2.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4-37页 |
3.2.6 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7页 |
3.2.7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等级划分 | 第37页 |
3.3 企业角度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37-40页 |
3.3.1 企业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3.3.2 企业角度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 | 第38-39页 |
3.3.3 企业角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页 |
3.3.4 企业角度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效益 | 第39-40页 |
3.4 行业角度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40-44页 |
3.4.1 典型行业类别的选取 | 第40-42页 |
3.4.2 行业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页 |
3.4.3 行业角度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 | 第42-43页 |
3.4.4 行业角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页 |
3.4.5 行业角度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效益 | 第43-44页 |
3.5 开发区角度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44-47页 |
3.5.1 开发区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3.5.2 开发区角度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 | 第45页 |
3.5.3 开发区角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46页 |
3.5.4 开发区角度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效益 | 第46-47页 |
3.6 区域角度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47-50页 |
3.6.1 县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48页 |
3.6.2 县区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 | 第48-49页 |
3.6.3 县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页 |
3.6.4 县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效益 | 第49-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泰州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格局及机理分析 | 第51-65页 |
4.1 企业角度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格局及机理分析 | 第51-54页 |
4.1.1 企业集约用地空间格局分析 | 第51-52页 |
4.1.2 企业集约用地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4.2 行业角度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格局及机理分析 | 第54-57页 |
4.2.1 行业集约用地空间格局分析 | 第54-55页 |
4.2.2 行业集约用地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7页 |
4.3 开发区角度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格局及机理分析 | 第57-60页 |
4.3.1 开发区集约用地空间格局分析 | 第57-58页 |
4.3.2 开发区集约用地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0页 |
4.4 区域角度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格局及机理分析 | 第60-63页 |
4.4.1 区域集约用地空间格局分析 | 第60-61页 |
4.4.2 区域集约用地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问题与对策研究 | 第65-69页 |
5.1 泰州市工业用地特点与存在问题 | 第65-67页 |
5.1.1 工业企业集约利用效益水平整体不高,但潜力挖掘空间较大 | 第65页 |
5.1.2 部分产业类型发展前景良好,但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 第65-66页 |
5.1.3 开发区集约度空间分布特征显著,但园区内部分企业与产业发展定位不一致 | 第66页 |
5.1.4 工业用地比例较为合理,但低效工业用地仍占一定比例 | 第66-67页 |
5.2 对策研究 | 第67-68页 |
5.2.1 完善项目评价机制,加强工业用地项目管理 | 第67页 |
5.2.2 盘活存量及低效用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 第67页 |
5.2.3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 第67-68页 |
5.2.4 整合集聚工业企业,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 第68页 |
5.2.5 定期开展企业用地效益评价,提高工业用地绩效动态管理水平 | 第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讨论与结论 | 第69-7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