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传播学视域下人间佛教对青年的文化传播研究--以台湾佛光山“青年寺院生活体验营”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 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第14-16页
        1.2.1 研究缘起第14-15页
        1.2.2 问题提出第15-16页
    1.3 研究价值及意义第16页
    1.4 研究综述第16-19页
        1.4.1 人间佛教研究第16-18页
        1.4.2 佛教传播研究第18-19页
    1.5 研究设计第19-27页
        1.5.1 理论视角第19-22页
        1.5.2 研究个案第22-23页
        1.5.3 研究方法第23-25页
        1.5.4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25-27页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第27-30页
第二章 人间佛教与青年寺院生活体验营概述第30-42页
    2.1 人间佛教思想第30-37页
        2.1.1 提出与发展历史第30-33页
        2.1.2 “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第33-34页
        2.1.3 “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影响第34-37页
    2.2 青年寺院生活体验营第37-42页
        2.2.1 叢林学院佛学教育第37-38页
        2.2.2 第19届青年寺院生活体验营第38-42页
第三章 仪式观视角下的人间佛教文化体验第42-60页
    3.1 仪式构成——角色浸入的舞台搭建第42-47页
        3.1.1 仪式空间:地理与文化的完美融合第42-44页
        3.1.2 参与者:高知精英分子的参与第44-45页
        3.1.3 行动秩序:戒律森严的团体生活第45-47页
    3.2 仪式呈现——人间佛教的文化盛宴第47-53页
        3.2.1 修持的佛学圣典第47-49页
        3.2.2 美与静的禅修第49-50页
        3.2.3 歌唱的人间音缘第50-51页
        3.2.4 触碰心灵的谈话会第51-53页
    3.3 意义阐释——象征性互动中的共同体建构第53-57页
        3.3.1 象征性符号互动第53-55页
        3.3.2 共同体建构第55-56页
        3.3.3 共享之意义第56-57页
    3.4 本质阐释——信仰扩散的运作机制第57-60页
        3.4.1 “永恒之你”的佛陀第57-58页
        3.4.2 具有统摄力的符号第58-60页
第四章 传递观视角下的人间佛教传播实践第60-72页
    4.1 传播主体:降落凡间的天使第60-61页
    4.2 传播媒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第61-63页
    4.3 传播内容:知识与态度的兼容第63页
    4.4 传播对象:五湖四海的青年第63-65页
    4.5 传播效果:思想信仰的改变第65-72页
        4.5.1 认知层面第65-66页
        4.5.2 态度层面第66-67页
        4.5.3 行为层面第67-72页
第五章 人间佛教文化的青年传播策略及启示第72-78页
    5.1 人间佛教文化的青年传播策略第72-74页
        5.1.1 传播感召的导师化第72-73页
        5.1.2 传播方式的趣味化第73-74页
        5.1.3 传播内容的生活化第74页
        5.1.4 传播旨趣的艺术化第74页
    5.2 人间佛教文化传播的反思第74-75页
    5.3 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启示第75-78页
        5.3.1 拓展新内涵,进行现代化诠释第76页
        5.3.2 注重体验感,增强趣味性第76页
        5.3.3 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互动课堂第76-77页
        5.3.4 树立模范,发挥名人效应第77-78页
第六章 结语第78-80页
    6.1 研究结论第78-79页
    6.2 研究不足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2页
附录第82-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8-90页
致谢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抑郁症的媒介话语与媒介形象研究
下一篇:“前台后台”理论下《人说山西好风光》对地方政府官员形象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