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16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2.4 基线资料收集 | 第14页 |
2.5 分组 | 第14页 |
2.6 观察指标 | 第14-15页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15-16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6-20页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第16-17页 |
3.2 两组溶栓治疗有效性比较 | 第17-18页 |
3.2.1 两组溶栓治疗近期有效性比较 | 第17-18页 |
3.2.2 两组溶栓治疗远期预后良好率比较 | 第18页 |
3.3 两组溶栓治疗安全性比较 | 第18-20页 |
3.3.1 两组颅内出血情况比较 | 第18-19页 |
3.3.2 两组患者90d内死亡率比较 | 第19-2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0-2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综述 | 第31-44页 |
1.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 | 第31-32页 |
2.RT-PA剂量争议 | 第32-33页 |
3.RT-PA结合其他抗栓药 | 第33-35页 |
3.1 rt-PA和阿司匹林 | 第33-34页 |
3.2 rt-PA和肝素 | 第34页 |
3.3 rt-PA和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 | 第34-35页 |
3.4 rt-PA和阿加曲班 | 第35页 |
4.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临床结局血清标志物 | 第35-37页 |
4.1 游离甲状腺素 | 第35-36页 |
4.2 凝血因子VIII(FVIII)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 第36页 |
4.3 D-二聚体 | 第36-37页 |
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附图 | 第44-48页 |
溶栓病例 | 第48-53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