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品种论文

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牦牛—藏羊生产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第2-4页
SUMMARY第4-6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1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1.3 研究内容第9-10页
    1.4 技术路线第10-11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2.1 天然草地生产系统第12-14页
        2.1.1 围栏禁牧和休牧第12页
        2.1.2 施肥第12-13页
        2.1.3 补播第13页
        2.1.4 载畜量第13-14页
        2.1.5 草地改良第14页
    2.2 人工草地生产系统第14页
    2.3 家畜生产系统第14-16页
        2.3.1 杂交第14-15页
        2.3.2 冬季补饲第15页
        2.3.3 育肥第15-16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第16-23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16页
    3.2 试验材料与设计第16-20页
        3.2.1 人工草地生产系统第16-17页
            3.2.1.1 N、P施肥+播种量试验第16页
            3.2.1.2 干燥试验第16-17页
        3.2.2 天然草地生产系统第17-18页
            3.2.2.1 延迟放牧试验第17-18页
            3.2.2.2 草地施肥试验第18页
        3.2.3 家畜生产系统第18-20页
            3.2.3.1 冬季补饲试验第18-19页
            3.2.3.2 杂交试验第19页
            3.2.3.3 育肥试验第19-20页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0-22页
        3.3.1 燕麦生长性能第20页
        3.3.2 燕麦营养价值第20页
        3.3.3 燕麦失水率及综合评价分析第20-21页
        3.3.4 草地植被第21页
        3.3.5 土壤酶活性第21页
        3.3.6 家畜生长性能第21-22页
        3.3.7 经济效益第22页
    3.4 数据统计与处理第22-23页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第23-51页
    4.1 人工草地生产系统第23-32页
        4.1.1 N、P施肥及播种量对燕麦生长特性、营养成分的影响第23-27页
            4.1.1.1 总株数和高度第23-24页
            4.1.1.2 产草量第24-25页
            4.1.1.3 粗蛋白含量第25-26页
            4.1.1.4 中性洗涤纤维 ( NDF) 和酸性洗涤纤维( ADF) 含量第26-27页
        4.1.2 不同干燥方法对燕麦干燥速度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第27-32页
            4.1.2.1 水分含量的变化第27-29页
            4.1.2.2 营养成分第29-30页
            4.1.2.3 干燥方式与生育期的交互作用第30-31页
            4.1.2.4 各生育期干燥失水方式的燕麦营养价值综合评价第31-32页
    4.2 天然草地生产系统第32-39页
        4.2.1 绵羊春季延迟放牧对草地群落特征及生产力的影响第32-35页
            4.2.1.1 高度第32-33页
            4.2.1.2 盖度第33页
            4.2.1.3 地上生物量第33-34页
            4.2.1.4 开花结实数第34页
            4.2.1.5 主要物种重要值第34-35页
        4.2.2 草地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及植被的影响第35-39页
            4.2.2.1 脲酶活性第35-36页
            4.2.2.2 过氧化氢酶活性第36-37页
            4.2.2.3 碱性磷酸酶活性第37页
            4.2.2.4 蔗糖酶活性第37-38页
            4.2.2.5 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第38-39页
    4.3 家畜生产系统第39-49页
        4.3.1 冬季补饲对白牦牛生产性能及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第39-43页
            4.3.1.1 补饲饲料营养成分测定结果第39页
            4.3.1.2 白牦牛犊牛体重变化第39-40页
            4.3.1.3 白牦牛成牛体重变化第40-41页
            4.3.1.4 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第41页
            4.3.1.5 草地植被开花结实数第41-42页
            4.3.1.6 经济效益第42-43页
        4.3.2 不同杂交组合羔羊生产性能比较第43-46页
            4.3.2.1 0~5 月龄体重第43-44页
            4.3.2.2 5 月龄体尺第44页
            4.3.2.3 羔羊产肉性能第44-45页
            4.3.2.4 内脏重量第45-46页
            4.3.2.5 肉品质第46页
        4.3.3 不同羔羊品种短期育肥效果比较第46-49页
            4.3.3.1 藏羊育肥效果第46-47页
            4.3.3.2 甘肃高山细毛羊育肥效果第47-48页
            4.3.3.3 藏羊与高山细毛羊每千克饲料增重比较第48页
            4.3.3.4 经济效益第48-49页
    4.4 优化前后生产体系对比第49-51页
第五章 讨论第51-55页
    5.1 人工草地生产系统第51-52页
    5.2 天然草地生产系统第52-53页
    5.3 家畜生产系统第53-55页
第六章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64页
导师简介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tDNA Cyt b基因和D-loop区的祁连山裸鲤遗传多样性及分类地位分析
下一篇: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作草地适应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