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金属纳米颗粒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概述 | 第11-16页 |
1.2.1 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 | 第11-13页 |
1.2.2 Mie理论 | 第13-14页 |
1.2.3 Gans理论 | 第14-16页 |
1.3 影响金属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常见因素 | 第16-24页 |
1.3.1 不同的颗粒成分影响 | 第16-18页 |
1.3.2 颗粒不同形状的影响 | 第18-21页 |
1.3.3 不同大小和纵横比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4 颗粒所处周围环境介质环境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二章 Au@Ag NC的合成研究 | 第24-36页 |
2.1 核壳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2.2 原料和试剂 | 第25页 |
2.3 金纳米球的合成-一步合成法 | 第25-28页 |
2.3.1 Au-seed合成 | 第25-26页 |
2.3.2 10 nm金球的合成 | 第26页 |
2.3.3 大粒径金球的合成 | 第26-28页 |
2.4 金纳米球的合成-连续滴加生长法 | 第28-31页 |
2.4.1 Au-seed合成 | 第28-29页 |
2.4.2 10 nm金球的合成 | 第29页 |
2.4.3 大粒径金球的合成 | 第29-31页 |
2.5 Au@Ag NC的制备一 | 第31-34页 |
2.5.1 金纳米球的合成-间歇生长法 | 第31-33页 |
2.5.2 合成一定粒径的Au@Ag核壳纳米立方体 | 第33-34页 |
2.6 Au@Ag NC的制备二 | 第34-35页 |
2.6.1 金纳米球的合成-两步生长法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Au@Ag NC的表面修饰研究 | 第36-46页 |
3.1 表面修饰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36-37页 |
3.2 Au@Ag NC的表面修饰分子合成 | 第37-40页 |
3.2.1 甘露糖衍生物分子的合成路线 | 第37-38页 |
3.2.2 全乙酰化甘露糖的合成 | 第38-39页 |
3.2.3 全保护的甘露糖衍生物分子的合成 | 第39页 |
3.2.4 甘露糖衍生物分子的合成 | 第39-40页 |
3.3 Au@Ag NC的表面修饰 | 第40-45页 |
3.3.1 ITO相关知识 | 第40页 |
3.3.2 ITO表面羟基化 | 第40-41页 |
3.3.3 Au@Ag纳米立方体(NC)的固定 | 第41-42页 |
3.3.4 Au@Ag纳米立方体(NC)表面修饰二硫二醇类甘露糖衍生物 | 第42-43页 |
3.3.5 用光谱移动法表征Au@Ag纳米立方体(NC)表面修饰过程 | 第43-44页 |
3.3.6 用可见光变色法表征Au@Ag纳米立方体(NC)表面修饰过程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单颗粒Au@Ag NC的高灵敏生物传感器 | 第46-66页 |
4.0 纳米颗粒应用研究 | 第46页 |
4.1 LSPR在生物传感的应用 | 第46-50页 |
4.1.1 生物素和抗生蛋白链菌素反应研究 | 第47-48页 |
4.1.2 抗原-抗体反应研究 | 第48-49页 |
4.1.3 其他生物分子反应研究 | 第49-50页 |
4.2 LSPR相关的化学传感器研究 | 第50-54页 |
4.2.1 气体传感器 | 第50-52页 |
4.2.2 pH传感器 | 第52-53页 |
4.2.3 其他 | 第53-54页 |
4.3 单颗粒传感应用 | 第54-56页 |
4.4 实验部分 | 第56-65页 |
4.4.1 刀豆蛋白生物传感器表面修饰最优化选择 | 第56-58页 |
4.4.2 对不同浓度的蛋白质的检测 | 第58-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5.1 总结 | 第66页 |
5.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71-72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72-73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