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聚酰亚胺 | 第13-19页 |
1.1.1 聚酰亚胺简介 | 第13-14页 |
1.1.2 聚酰亚胺的性能 | 第14-16页 |
1.1.2.1 机械性能 | 第14-15页 |
1.1.2.2 热性能 | 第15-16页 |
1.1.2.3 阻燃性能 | 第16页 |
1.1.3 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16-19页 |
1.1.3.1 聚酰胺酸的合成 | 第17-18页 |
1.1.3.2 聚酰胺酸的热亚胺化 | 第18-19页 |
1.2 锌锡氧化物 | 第19-20页 |
1.3 硫化铅 | 第20-21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29页 |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2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 | 第24-27页 |
2.3.1 聚酰亚胺/锌-锡氧化物复合薄膜的制备 | 第24-27页 |
2.3.1.1 水解法 | 第24-25页 |
2.3.1.2 原位法 | 第25-26页 |
2.3.1.3 掺杂法 | 第26-27页 |
2.3.2 聚酰亚胺/硫化铅复合薄膜的制备 | 第27页 |
2.4 测试及表征 | 第27-29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 | 第27-28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8页 |
2.4.3 能谱(EDS) | 第28页 |
2.4.4 两点法或四探针法 | 第28页 |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聚酰亚胺/锌锡复合氧化物复合薄膜 | 第29-49页 |
3.1 水解法制备聚酰亚胺/金属氧化物复合薄膜 | 第29-33页 |
3.1.1 PI表面水解程度对离子载入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2 溶剂体系对离子载入量的影响 | 第31页 |
3.1.3 离子交换顺序及离子比例对离子载入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 原位法 | 第33-43页 |
3.2.1 亚锡离子的载入 | 第33-34页 |
3.2.2 离子半径和离子价态对离子载入量的影响 | 第34-37页 |
3.2.3 溶剂体系对离子载入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4 锌盐类型对离子载入的影响 | 第39-43页 |
3.3 掺杂法 | 第43-46页 |
3.3.1 掺杂锡盐 | 第43-44页 |
3.3.2 掺杂锌盐 | 第44-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聚酰亚胺/硫化铅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49-59页 |
4.1 聚酰亚胺水解法制备聚酰亚胺/硫化铅复合薄膜 | 第49-56页 |
4.1.1 硫离子浓度对复合薄膜制备的影响 | 第49-51页 |
4.1.2 铅离子交换时间对复合薄膜制备影响 | 第51-53页 |
4.1.3 热处理对复合薄膜制备影响 | 第53-56页 |
4.1.3.1 热处理温度对复合薄膜制备影响 | 第53-54页 |
4.1.3.2 热处理时间对复合薄膜制备影响 | 第54-56页 |
4.1.3.3 热处理气氛对复合薄膜影响 | 第56页 |
4.2 聚酰胺酸制备PI/PBS复合薄膜 | 第56-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1-72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