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水文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构造控水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32页 |
2.1 地理位置和交通 | 第18页 |
2.2 自然地理 | 第18-19页 |
2.2.1 地形及水系 | 第18-19页 |
2.2.2 气象 | 第19页 |
2.2.3 地震 | 第19页 |
2.3 地层 | 第19-24页 |
2.3.1 区域地层 | 第20-21页 |
2.3.2 研究区地层 | 第21-24页 |
2.4 构造 | 第24-32页 |
2.4.1 区域构造 | 第24-25页 |
2.4.2 研究区构造 | 第25-32页 |
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54页 |
3.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34页 |
3.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34-49页 |
3.2.1 新生界松散含、隔水层(组)特征 | 第34-35页 |
3.2.2 二叠系砂岩裂隙含隔水层(组)特征 | 第35-36页 |
3.2.3 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特征 | 第36-49页 |
3.3 矿井充水水源及充水通道 | 第49-50页 |
3.3.1 矿井充水水源 | 第49页 |
3.3.2 矿井充水通道 | 第49-50页 |
3.4 充水强度分析 | 第50-51页 |
3.5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 第51-54页 |
4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 第54-68页 |
4.1 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 第54-57页 |
4.2 水化学特征 | 第57-63页 |
4.3 矿井涌水量预测 | 第63-66页 |
4.3.1 预测原则 | 第63-64页 |
4.3.2 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4.3.3 计算结果 | 第65-66页 |
4.4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 第66-68页 |
5 地质构造带对矿井充水的控制作用 | 第68-80页 |
5.1 构造控水机理 | 第68页 |
5.2 构造带划分 | 第68-71页 |
5.3 构造带的控水性分析 | 第71-74页 |
5.3.1 陷落带、影响带、正常带的富水性分析 | 第71-73页 |
5.3.2 断陷带、影响带的充水因素分析 | 第73-74页 |
5.4 矿井水害防范技术与措施 | 第74-80页 |
5.4.1 保持巷道稳定性、设置禁采区及留设安全防水煤柱 | 第75-76页 |
5.4.2 截流注浆加固防治技术 | 第76-77页 |
5.4.3 疏水降压防治技术 | 第77-8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页 |
6.2 建议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