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矿山防火论文

煤贫氧氧化热动力过程基础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煤自燃机理第12-13页
        1.2.2 煤氧化动力学第13-14页
        1.2.3 煤分子结构第14-16页
        1.2.4 煤氧化热效应第16-17页
        1.2.5 煤岩体的热传导特性第17-18页
        1.2.6 煤贫氧氧化特性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2 煤的物理与化学结构特征第21-32页
    2.1 工业分析第21页
    2.2 孔径结构分布第21-24页
        2.2.1 比表面积第21-23页
        2.2.2 孔径分布第23-24页
    2.3 官能团分布特征第24-27页
        2.3.1 实验设备及原理第24-25页
        2.3.2 主要官能团分布第25-27页
    2.4 芳香微晶结构特征第27-30页
        2.4.1 实验方法第28页
        2.4.2 XRD谱图特征第28-29页
        2.4.3 芳香微晶结构特征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煤贫氧氧化热反应特性第32-56页
    3.1 实验方法第32-33页
        3.1.1 实验设备及测试原理第32页
        3.1.2 实验条件第32-33页
    3.2 煤氧化热反应过程第33-35页
    3.3 贫氧对煤氧化热反应过程的影响第35-49页
        3.3.1 煤贫氧氧化热反应的滞后效应第35-38页
        3.3.2 煤贫氧氧化热反应的特征温度变化规律第38-40页
        3.3.3 煤贫氧氧化热反应的阶段性演变分析第40-46页
        3.3.4 煤贫氧氧化热反应的气体产物第46-49页
    3.4 升温速率对煤贫氧氧化热反应过程的影响第49-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4 煤贫氧氧化热效应和热传导特性第56-77页
    4.1 实验方法第56-59页
        4.1.1 实验设备及测试原理第56-59页
        4.1.2 实验条件第59页
    4.2 煤贫氧氧化热效应第59-70页
        4.2.1 煤贫氧氧化低温效应第63-67页
        4.2.2 煤贫氧氧化高温热效应第67-70页
    4.3 煤贫氧氧化热传导特性第70-76页
        4.3.1 煤贫氧氧化热扩散特性第70-71页
        4.3.2 煤贫氧氧化热储存特性第71-72页
        4.3.3 煤贫氧氧化热输运特性第72页
        4.3.4 热传导特性的温度敏感性第72-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5 煤贫氧氧化热反应动力学机理第77-110页
    5.1 煤氧化热反应的微观特性第77-85页
        5.1.1 实验条件第77页
        5.1.2 主要官能团的变化规律第77-82页
        5.1.3 热效应与微观官能团的关联性第82-85页
    5.2 煤贫氧氧化动力学特性第85-107页
        5.2.1 动力学分析方法第85-90页
        5.2.2 表观活化能第90-97页
        5.2.3 反应动力学机理第97-104页
        5.2.4 动力补偿效应第104-107页
    5.3 动力学机理转变与热效应的关系第107-108页
    5.4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6 结论及展望第110-112页
    6.1 结论第110-111页
    6.2 创新点第111页
    6.3 展望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8页
附录第128-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8-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及奖励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情景—应对”型应急决策中情景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Fe3O4纳米颗粒与As、Pb复合物、TiO2纳米颗粒对细胞和细菌的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