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1.3.1 关于美学理论的研究 | 第9-10页 |
1.3.2 关于建筑形态的研究 | 第10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4页 |
1.4.1 基本概念解析 | 第10-11页 |
1.4.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1-12页 |
1.4.3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4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美在关系”说的内容以及建筑秩序的解读 | 第14-21页 |
2.1 “美在关系”说产生的背景 | 第14页 |
2.2 “美在关系”说的提出 | 第14-15页 |
2.3 “美在关系”说的内涵 | 第15-18页 |
2.3.1 “关系”的层次 | 第15-16页 |
2.3.2 美的本质在于“关系” | 第16-17页 |
2.3.3 美的具体性 | 第17-18页 |
2.4 秩序的解析 | 第18-20页 |
2.4.1 秩序与关系 | 第18-19页 |
2.4.3 秩序与美感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美在关系”说在建筑学的延伸——建筑秩序 | 第21-33页 |
3.1 建筑中的“关系” | 第21-22页 |
3.2 “关系”是一种无形的事物 | 第22-24页 |
3.3 建筑中承载“关系”的基本元素 | 第24-26页 |
3.4 建筑中“关系”的层次 | 第26-32页 |
3.4.1 有形的关系 | 第27-30页 |
3.4.2 无形的关系 | 第30-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内在的关系”建构——博物馆建筑形态构成秩序 | 第33-56页 |
4.1 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演变 | 第33-35页 |
4.2 博物馆建筑形态构成方式 | 第35-46页 |
4.2.1 几何构成式 | 第35-40页 |
4.2.2 非欧式几何构成式 | 第40-46页 |
4.3 建筑形态构成控制手法 | 第46-51页 |
4.3.1 线控制 | 第46-49页 |
4.3.2 层控制 | 第49-51页 |
4.4 建筑形态构成秩序中的关系 | 第51-55页 |
4.4.1 简单秩序中的静态关系 | 第52-53页 |
4.4.2 变化秩序中的动态关系 | 第53-54页 |
4.4.3 深层秩序中的自由关系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外在的关系”建构——环境影响下的博物馆建筑形态构成秩序 | 第56-67页 |
5.1 基于自然环境条件下博物馆建筑形态秩序建构 | 第56-61页 |
5.1.1 自然环境要素处理策略 | 第56-58页 |
5.1.2 博物馆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交互关系 | 第58-61页 |
5.2 基于人文环境条件下建筑形态秩序建构 | 第61-66页 |
5.2.1 博物馆建筑形态与环境的类比统一 | 第61-65页 |
5.2.2 博物馆建筑形态与环境的隐化统一 | 第65-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与人的关系”建构——主体感性认知下的博物馆建筑形态构成秩序 | 第67-73页 |
6.1 主体感性认知下的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感性表达 | 第67-69页 |
6.1.1 从静止到运动 | 第67-68页 |
6.1.2 从有序到“无序” | 第68-69页 |
6.2 主体情感作用下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现 | 第69-72页 |
6.2.1 引用传统符号 | 第69-70页 |
6.2.2 延续地域特色 | 第70页 |
6.2.3 表达主题文化 | 第70-71页 |
6.2.4 彰显技术特点 | 第71-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7.1 结论 | 第73页 |
7.2 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